科学|陕西省科协这一年

站在岁末 , 回望2020 , 有太多瞬间定格在人们记忆中 。 这一年 , 陕西省科协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 ,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 , 开拓创新 , 埋头苦干的精神 , 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科技支撑 , 在陕西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汇聚创新智慧为发展装上“新引擎”
这一年 ,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 陕西省科协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 打造“智惠三秦”高端智库品牌 , 与安康、铜川联合举办高端智库论坛 , 围绕铜川新材料、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安康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 组织70位院士专家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咨询建议和科技服务 。 呈报《关于陕西省创建“国家先进制造科学中心”的建议》《关于确保陕西省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等得到省长赵一德等领导的批示 。
科技成就点燃无尽想象 , 想象力擦出科学探索的火花 。 陕西省科协搭建陕西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平台 。 参赛科技成果项目覆盖我省所有市区 , 包括前沿技术探索、民生项目改造提升、扶贫攻坚精准对接、军民融合等 。 近年来大赛获奖项目的落地转化率超过了40% , 其中落地陕西的优秀项目 400多个 , 吸收就业岗位2000多个 。 打造“科创陕西”品牌 , 指导省级学会、高校科协组建10支科技服务队 , 为铜川市等13个试点县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
学术交流是推动学术思想传播 , 启迪创新思维 , 提高创新能力 , 凝聚科技工作者 , 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作 。 陕西省科协加强学术交流 , 激活科技创新源头 。 聚焦产业发展和公众关切 , 全年共开展学术交流活动426场次 , 报告专家1324人次(院士56人次) , 参与交流60万人次 。 吸引“第四届光子学与光学工程国际会议”“2020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高峰论坛”等20多场次高端前沿学术交流在陕举办 。
让全域科普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 ,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 怎样让全域科普更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 让科学真正流行起来 , 陕西省科协全方位发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 创新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工作 。 实施2020年科技志愿服务项目22个 , 在全国率先创建7个“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科学普及(科学传播)与创新发展试验区” , 受到中国科协和省文明办的肯定 。 全省注册科技志愿组织1195个、志愿者34087人 , 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2158场次 , 居全国第3位 。 加强公众科学素质研究体系建设 。 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 , 布局11个省级研究中心 , 指导市科协会同当地高校(职专)成立11个市级研究中心 。 实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研究项目144项 , 组织省级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平台和高新园区成功申报2个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 受到省委书记刘国中点名表扬 。
科普既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 也要实现“最后一公里”的传递 。 加强科普阵地和科技场馆体系建设 。 推动5个市级馆、6个县级科技馆开放运行 。 投入140万元实施“陕西省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开放共享”项目 。
科技工作者倾情服务脱贫攻坚
时光回转 , 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画面组成了2020年陕西扶贫的超越拼图 , 田间地头总有一群带领农民干的农业科技专家 , 通过扶智扶志扶技有机融合 , 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 统筹部署全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 举办2020年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现场会暨展教活动、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展教示范活动、2020年全省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示范活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推进会 , 加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顶层设计 。
拼荣誉 , 更有自豪感;拼政策 , 带来获得感;拼服务 , 增加归属感 。 2020年投入2150万元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 , 新建86家农业专家服务站 , 投入162万元实施2020年陕西省专家服务站建设计划项目54个 , 通过支持农业专家 ,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 完善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 全面超额完成中国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 业务工作受到省扶贫办肯定 。
击碎流言 应急科普让人们吃了定心丸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0年 , 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一场全民科普之仗 。 从最初的恐慌焦虑到科学应对 , 再到健康观念、生活习惯甚至价值理念的改变 , 这一年 , 科普加速渗透我们的生活 。 从病毒防护到用眼健康 , 从居家运动到心理调适 ,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广泛传播到千家万户 , “健康”成了最流行的话题 。 陕西省科协迅速启动科普应急响应与联动机制 , 及时制定疫情应急科普工作方案 。 召开“陕西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讨会” , 发出《致抗疫一线同仁书》 。 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专项100个 。 制作“防治新型冠状病毒”主题科普挂图、宣传手册 , 组织专家撰写科普文章、制作科普音视频240多篇 , 数字科技馆线上服务“停课不停学” 。 开展“科学战疫·我在行动”疫情防控科普文艺作品征集活动 , 提振抗疫信心 。 全省各级科协共发布各类科普内容23719条 , 受众1864.2万人 , 总阅读量5774万余人次 。
组织专家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 呈报的《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重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的建议》得到了省委书记刘国中等领导批示 。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在光明日报发表《科技领域复工复产同样需要关注》署名文章;西安邮电大学张鸿教授提出陕西加强“新基建”等建议 。 组织省煤炭学会等开展调研 , 为我省煤炭、化工、汽车等重点领域复工复产、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
用技术为创新“背书” 用人才为创新“扛鼎”
问渠那得清如许 , 唯有源头活水来 。 陕西省科协多方位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 。 组织开展陕西省 2020 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报告会、“西迁精神”座谈会、走访慰问优秀科技工作者及科技创新团队代表等系列活动 。 完善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体系 , 完成调查问卷7800余份 。 开展举荐表彰宣传等工作 , 促进广大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 。 畅通科技人才举荐表彰通道 。 组织评选第十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 , 评选出100名陕西青年科技奖 。 评选出第十六届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160篇 , 由省政府发文公开予以表彰 。 组织实施省科协高校、企业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 支持项目160个 , 大力支持处于创新活跃期的年轻科技人员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 推荐黄汝锦等5人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 推荐王香增等13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
做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 举办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开展陕西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人工智能科普活动 , 组织实施2020年陕西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 , 举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陕西分营活动 。 开展“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项目”、“大手拉小手 , 专家进校园”、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等活动 。
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这一年 , 科技创新频频霸屏 , 推进科技创新 , 持续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 , 提升科协组织力和服务覆盖面 。 统筹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 , 推荐安康市、榆林市科协进入第二批地方科协深化改革试点 。 陕西省进入中国科协地方科协改革活跃指数总榜单第8位 , 其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分榜单第2位 。 大力加强企事业科协建设 , 截至目前 , 全省高校科协36家 , 企业科协216家 。
与此同时 , 加强学会管理服务 , 打造科技公共服务品牌 。 成立省干细胞学会、省智能交通管理学会、省柔性电子学会 , 为我省前瞻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凝聚人才 。 做好基层科协“3+1”试点工作 。 全省各级科协共有“三长”兼挂职主席、副主席、常委共3200多人 , “三长”占比超过40% , 乡镇级科协和村科普协会由原来的387个增长到现在的685个 , 农村科普协会进一步建设发展 。
这一年 , 我们见证了陕西科普的高光时刻 , 正是陕西省科协和众多科技工作者们努力凝聚而成的洪荒伟力 , 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奋力迈进 , 每一个高光时刻背后 , 都有让人感动的瞬间 。 一个个叫得响的荣誉 , 让陕西科技人内心有了更多的自豪感 。 展望下一年 , 会迎接新的挑战 , 承担新的使命 , 但同时也推动科技创新大跨越大发展 。
【科学|陕西省科协这一年】本报采访人员 王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