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扎根于“安全”,这家AI独角兽走到IPO的关键路口


界面|扎根于“安全”,这家AI独角兽走到IPO的关键路口
文章图片
图1/1
【界面|扎根于“安全”,这家AI独角兽走到IPO的关键路口】图片来源:unsplash
_原题是:扎根于“安全” , 这家AI独角兽走到IPO的关键路口|界面创新家?
来源:界面新闻
采访人员:柯晓斌
成立于2008年的中奥科技 , 如今已走上了IPO的关键路口 。
今年5月15日 , 杭州市金融办公布了最新版重点拟上市企业名单 , 16家企业新增入榜 , 其中中奥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城市数据大脑和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数据智能服务商 , 入选数据智能赛道代表型企业 。 其核心团队在公共安全及政务领域的“经营”已超过20年 , 一直围绕公安、交警、安保等城市信息化进行技术研发 。
“我们算是赶上了一个风口 , 赶上了技术变革 , 同时也赶上了行业对数据智能化应用场景多元化的时代 。 ”中奥科技创始人郑申俊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回顾这十多年的创业经历 , 他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 , 数据驱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而过去十多年的积累正好让中奥科技赶上了风口 。
2008年 , 北京奥运年 , 包括浙江等很多地方的安保面临着很大压力 ,这也对数据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另外 , 也是在2008年 , 公安体系强调组织机构改革 , 包括警务机制的完善 , 成立了情报中心 , 以前像刑侦、禁毒、治安等所拥有的数据更多的是在时间、地点 , 人物等数据上的应用 , 数据相对单一 。
“情报中心成立以后 ,它对整个数据应用要求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 希望能更宏观地去对社会治安态势等做预判 。”郑申俊说 ,“当时 , 公安体系提出了以情报主导警务的理念 ,从中我们看到了公安数据应用的价值 , 它会有质的飞跃 , 也因此 , 成立了中奥科技 , 面向公安做数据智能情报分析” 。
不过 , 在创立之初 , 他面临着互联网从PC向移动端的转型 , 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他认为 , 2010-2011年是云计算和智能物联网的开端 , 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转折点 。
“2010年之前 , 我们还是属于PC时代 , 民警在使用系统时还是围绕着PC。 2010之后 , 公安行业里开始使用叫‘警务通’的专用手机 , 大量民警处于移动办公状态 , 于是 , 我们需要搭建起一个终端去采集、查询、录入、处置等不同维度的数据 ,这是比较大的挑战 ,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 出现了很多的交互式应用 , 数据应用的频次就高了很多” , 郑申俊说 。
与挑战并存的是机会 。 他认为 , 在通讯方式不断演进地过程中 , 也沉淀出了更多数据 , 这意味着 , 他们有更多实时数据的沉淀 , 将这些数据进行融合 , 比如通过画像的标签化 , 进行人、物和案的分析 , 这在之前是没办法实现的 。 “随着数据的丰富 , 我们开始注重平台能力 , 目前我们的中台(包括数据中台、智能中台、业务中台)已经能解决交付等问题 。 这些都是一步步用新技术 , 新架构 , 新理念来满足的 。 ”
另外 , 技术升级也带来一个新的场景——城市的智能卡口 。
“在摄像头里 , 能直接捕获汽车的车型、车标、车牌、车速等 ,这些要素能以结构化的方式关联存到我们的数据库” , 郑申俊说 , 2011年 , 中奥科技一次性建设了1000多个智能卡口 , 每天就可产生几千万的数据流 。 “车牌、车型、车标、车速等都可以存在数据库里 。 目前 , 中奥科技不仅仅是分析卡口的数据 , 车辆的数据等 , 还包括很多其他的物联感知的数据” ,中奥科技也是杭州第一家做交通卡口数据采集的企业 。
通过这些城市智能卡口系统 , 中奥科技已经可以做到“逢车必拍” , 通过云计算、视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方式 , 实现道路车辆的限行禁行、实时监控、综合查询、轨迹跟踪等应用 。 “有了交通大数据 , 可实现对车辆流量、流向、流速的实时监控 , 并据此预判道路拥堵状态 , 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 这个‘交通小脑’成了杭州‘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 ”郑申俊表示 。
目前 , 在中奥科技的业务领域里 , 核心业务已经涵盖了智慧城市、城市数据大脑、智慧公安和智慧交通等 。 其业务应用于公安、交通、市监、消防等多个应用场景 , 如浙江杭州城市大脑警务操作系统、包头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及大数据研判系统、广东省公安大数据平台数据治理等等 。
经过10多年的布局和沉淀 , 目前 , 中奥科技已拥有300余人 , 包括10多位国内一流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家 , 同时 , 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及人工智能实验室 , 业务已覆盖了北京、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内蒙古等10多个省份、30多个地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