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二 )


之所以没能达到2018年水平 , 或由于明年上半年市场将继续受缺芯影响 , 而导致各方预测数值偏保守 。笔者认为 , 到2023年或者2024年 , 我国乘用车销量将回到甚至突破2017年的历史最高点 。
拐点二:中国品牌重回增长轨道
时隔3年 , 中国品牌市占率再次回到40%以上 。只是跟几年前凭借SUV抢占合资份额不同 , 这次我们靠的是新能源和品牌向上 。
纵观最近10年 , 中国品牌市占率基本属于“持续性下跌 , 间歇性回升”的状态 。
2011-2014年 , 中国品牌市占率四连跌 。2015年抓住了SUV热潮 , 市占率开始持续回升 , 2017年达到42.7% , 为近10年最高点 。
然而当合资品牌开始加大力度布局SUV市场 , 中国品牌市占率再次出现三连跌 , 2020年跌至近10年最低点35.7%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文章图片

然而随着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 中国品牌再次夺回了市场 。新势力集团中的“蔚小理” , 传统车企中的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广汽埃安、长城欧拉等 , 合力将市占率又拉回到40%以上 。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对媒体表示“自主品牌占据了新能源市场80%的销量 , 特斯拉占14% , 合资品牌只有6%” 。
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的席卷下 , 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日渐式微 。除了月销3-5万辆的特斯拉和月销刚破万辆的大众ID.家族以外 , 外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确实再也找不出能打的选手 。
虽然外国品牌也集体开始了转型之路 , 但能否反扑成功 , 现在还不好说 。毕竟“智能电动车”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赛道 , 外国品牌这一次面对的挑战要比几年前大得多 。
另外 , 初见成效的品牌向上策略 , 也是中国品牌夺回市占率的一大因素 。
根据威尔森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比亚迪单车均价为15.18万元 , 高于大众的14.78万元;以星瑞、星越L为代表的吉利“中国星”系列销量屡创新高 , 11月销量突破2.5万辆;中汽协数据显示 , 今年前三季度 , 长城单车均价提升12.5%;高端品牌方面 , 红旗、领克年销量均突破20万辆 , 增幅均超过30% , 坦克品牌11月首次交付破万 。这些都是中国品牌持续向上的成果 。
那么中国品牌向上 , 吃掉了谁的份额呢?
2018-2021年 , 德系、日系、美系的市场份额增幅分别是0.6%、3.0%、-0.1% , 基本都处于维稳或者增长的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