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婆|且看AI如何劝婚又劝学

老顽童周伯通被黄药师困在桃花岛上十几年 , 闲极无聊自己左手打右手 , 创造出左右互搏术 , 堪称“金庸武学体系”中的绝顶功夫 。
如今 , AI(人工智能)这个无影无形的能耐人也开始了这一修炼 。 自从4年前打败人类围棋高手之后 , AI在很多领域都开始大显身手 。 虽然在有的岗位上只是助手 , 但确实替人类干了不少活儿 , 而且未来可期 。 不过 , 它在人类的设计和指挥下 , 有些无奈 。 你看 , 一边无人驾驶 , 一边还得智能疏导交通 , 自己指挥自己;一边功能不断增强 , 一边还得增加安全防范 , 自己给自己当保安 。
比起人类发展 , 这些还是小事 。 大事上AI也开始操心 。
“AI媒婆”在日本上岗了 , 估计还有公务员“编制” , 因为这是日本政府推动的 。 为了应对少子化 , 政府出钱推广AI支援各地的婚配事业 。
据报道 , 这种“AI媒婆”其实已经在日本十来个县“入职” , 并且成效不错:埼玉县在2018年导入AI婚配 , 在2019年度结婚的38组新人中 , 超过半数新人的介绍人是AI;爱媛县的结婚率也从13%提高到了29% 。
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据 , 这种AI媒婆与传统媒婆本无二致 , 差别无非在于 , 传统媒婆掌握的俊男靓女信息都存在脑子里或者记在小本本上 。 不过 , AI婚配 , 除了年龄、职业、相貌、学历、收入等硬件期望条件之外 , 增加了一项“价值观测试”,使用者会被AI“刨根问底” 。 例如 , 通过一些问题 , 来判断你是想把高智商排在第一位 , 还是把性格随和活泼当成首选 。
收集到相关数据信息后 , AI就会进行一系列的推论和判断 , 对系统内的各种综合信息进行逻辑化地分析 。 这种心灵拷问 , 能够让心心相印的男女走到一起 。
早在1997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就提出了情感计算的概念 , 试图让计算机识别、理解既而能表达人的情感 。 会聊天、唱歌、写诗、绘画、推销商品的AI机器人 , 就是这一技术的应用 。 AI工程师们当然可以运用积累的择偶、婚恋方面数据 , 计算筛选 , 匹配合适男女 。
不过 , 对于该媒婆是否能够应对少子化 , 还是得打个问号 。
日本的少子化已经到了严峻的地步 , 根据厚生劳动省发布的人口数据 , 2019年日本出生数为86.52万人 , 连续4年为史上最少 。 而据12月28日的媒体最新报道 , 截至目前2020年日本出生84.8万人 , 比2019年又少了约1.7万人 。 15岁以下儿童人口 , 连续40年减少 。
生育率低 , 是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都可以解释的社会现象 , 是科技进步产生的副产品 。 公认的就是人是经济理性动物 ,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公民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 , 人们的生育愿意就会降低 。 生活节奏快、房价高企同样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原因 。
低生育率 , 日本不是垫底的 。 2018年韩国总和生育率0.98 , 成为全球第一个生育率破1的国家 。 按照人口学的标准 ,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保持正常的“人口更替”、保持上下两代之间人口的基本平稳 , 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 , 也就是一个育龄女性至少生育两个孩子 。 从历史和国际社会经验看 , 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 , 一旦下滑至1.5以下 , 就有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 。 日本、新加坡 , 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生育率都在全球倒数 , 也都在警戒线以下 。 搞教育研究的学者发现 , 这些地区也是世界上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率的高地 。 教育压力下 , 让这些地方的适龄人群不愿生、不想生、不敢生 。
每天6点多起床 , 把小孩送到学校 , 下午放学后 , 再把孩子送到课外辅导班; 周六周日奔波在一个课外班到另一个课外班的路上;打开电视 , 不是某某帮、就是某辅导要么就是某某搜题的广告……吊诡的是 , 这些辅导产品也都请了“AI”助力 , 都号称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 , 助力孩子成长 。
这就有意思了 , 如果我们也研究个“AI媒婆”出来 , 解决剩男剩女问题 , 照现在的情形八成是PK不过这些AI劝学的 , 前一个想让人结婚生娃 , 后一个辅助培养“牛娃” 。 一手劝婚 , 一手劝学 , 当真是左右互搏 。
所以 , 爬出“低生育陷阱”或者“低生育深渊”还得人自己爬 。 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才是关键 , 能够让年轻人乐生愿养 , 养大了娃还能自食其力 , 这方面的政策制定AI应该能帮上忙 , 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育公平、实现个性化教育 , 而不是为教育“军备竞赛”推波助澜 。
等到这一届靠AI婚配的年轻人老了 , 还要指望AI陪护聊天、洗衣做饭、外出购物、健康监测呢!
【媒婆|且看AI如何劝婚又劝学】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2月30日 07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