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即便是疫情期间,城市也许并没有你想得那么糟糕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30日消息 , 据国外媒体报道 , 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 , 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其实对健康颇为有益 , 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是如此 。
纽约在疫情爆发后初次封城时 , 纽约州长安德鲁?科莫在推特上发文称:“纽约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毁灭性水平 。 人口密度必须停止增长 , 而且必须立即停止 。 纽约必须立即制定减少人口密度的方案 。 ”
在此之后 , 对城市人口密度的担忧、以及对降低密度的呼吁一直不曾停歇 。 据新闻报道 , 有些城市已经出现了“空城”现象:为了躲避新冠病毒 , 不少居民纷纷从人口密集的市中心逃离 , 迁往郊区和乡村地区 。 今年五月由国际购物中心协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 , 受疫情影响 , 有27%的美国成年人正在考虑搬家 。 在千禧一代中 , 这一比例更是高达惊人的43% 。

新浪科技|即便是疫情期间,城市也许并没有你想得那么糟糕
文章图片
图1/3
有些言论称 , 疫情会导致大城市变成“空城” 。 但这种预测有耸人听闻之嫌 , 因为研究并未发现新冠疫情与人口密度之间存在关联 。
虽然有诸多论断称 , 新冠疫情印证了城市人口密度高的危害 , 但近期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 由世界银行在中国284座城市采集的数据显示 , 城市人口密度在新冠抗击战中的危害也许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 。 事实上 , 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中 , 每万人确诊人数远比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少得多 。
另外还有一项研究发现 , 在全球36座主要城市中 ,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数)与新冠患病率或死亡率之间并不存在关联性 。 另一项对美国913座大型市郡的研究发现 , 人口密度与较高的新冠感染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联 , 并且相较于人均空间大小 , 个人行为模式也许与感染的关系更大 。
“我们发现 , 人们对人口密集场所的威胁越谨慎 , 采取保护措施的可能性就越大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希玛?哈米迪指出 。
哈米迪的研究显示 , 人口密集地区的居民往往更加谨慎 , 更倾向于服从社交隔离建议 , 避免去人多的地方活动 , 尽可能待在家中 。 新加坡、香港、东京和首尔等人口密度超高的大都市的感染率的确相对较低 , 似乎可以证实这一发现 。
虽然其中还涉及了其它变量(如亚洲国家戴口罩的比例更高、以及不同种族和少数民族受新冠的影响程度不同等等) , 但这项研究似乎可以支持“人口密度与感染率无关”这一理念 。
“最关键的不是人口密度 , 而是人口密度得到了怎样的管理 。 ” 世界银行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恢复力和土地全球主管萨迈赫?瓦巴指出 。
瓦巴以曼哈顿和孟买为例 。 这两处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差无几 , 但曼哈顿的建筑面积相当于孟买的四倍 。
“在孟买 , 每个人可用于自我隔离的空间只有每个曼哈顿人的四分之一 。 ”瓦巴指出 , “尽管两地人口密度相当 , 但就因为建筑面积不同 , 孟买人的生活空间比曼哈顿拥挤得多 。 ”
瓦巴解释道 , 关键在于怎样将一座过度拥挤的城市转化为“宜居程度的拥挤” 。
“从我们对病毒传播的了解来看 , 拥挤的室内场所的感染风险更高 , 比如酒吧、肉类加工厂、工业仓库、养老院、监狱和游轮等等 , 但城市并不在其列 。 ”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环境规划助理教授迪普提?阿德拉卡指出 。
事实上 , 较高的人口密度对我们其实是有利的 , 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健康与环境益处 。
一项研究发现 , 与布局较为分散的地区相比 , 布局较为紧凑、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的居民预期寿命或可多出两年半 。 例如 , 香港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 却拥有全世界最长的居民预期寿命 。
科学家认为 , 这主要与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有关 。 “生活在高密度地区的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更大 。 ”哈米迪指出 , “较高的人口密度让我们不得不动起来 , 比如走路、骑车、跑步等等 , 开车的机会则比较少 。 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都与较为分散的地区布局有关 。 ”

新浪科技|即便是疫情期间,城市也许并没有你想得那么糟糕
文章图片
图2/3
城市中的应急响应速度往往更快 , 医疗服务也更好 。
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也往往拥有更好的医疗、设施和专业服务 , 应急响应的速度也更快 。 事实上 , 有一项研究发现 , 空旷地区居民的车祸死亡率高达人口密集地区的三倍 。
人口密集地区的肥胖率也更低 。 由牛津大学和香港大学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 , 在22座英国城市中 , 居民的肥胖率均比郊区居民要低 , 锻炼得也更为频繁 。
这依然与城市居民动得更多、开车更少有关 。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经济教授克里斯?韦伯斯特指出:“人口密集地区的公共交通往往更为发达 , 而要乘坐公共交通 , 就难免要步行 。 ”
从中受益的不仅是我们的身体健康 。 城市设计与精神健康中心主任蕾拉?麦凯指出:“频繁的步行与热闹的街道可以让人们进行更多的社交互动、减少孤独感 。 ”
瓦巴也指出:“在工作机会、便利设施、宜居程度、文化和多样性等方面 , 没有哪里能与城市相比 。 ”
哈米迪也热爱城市生活 。 自从搬到巴尔的摩市之后 , 他有了更多步行、骑车和跑步的机会 , 可以更方便地搭乘公共交通 , 并且只需五分钟便可走到超市、餐厅或咖啡馆 。
不过 , 城市人口密度要想达到宜居水平、能够为这些福利提供支持 , 必须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认真规划、提前制定相关条款 。 否则拥堵、污染、犯罪和暴力行为等城市化的弊端很快便会失控 。

新浪科技|即便是疫情期间,城市也许并没有你想得那么糟糕
文章图片
图3/3
孟买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曼哈顿的四分之一 , 因此更加拥挤 。
“若当地政府不具备规划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 城市就会无序发展 , 逐渐变得贫民窟化或空城化 。 ”瓦巴指出 , “假如没有良好的住房条件、缺乏适当的基础设施、缺少规划、公共空间和便利设施 , 人口密度就会变成一种有害因素 。 ”
收入水平也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 低收入人群更难以获得健康食品、以及使用公共或私人设施 , 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 , 并且缺少带薪病假或健康保险 。 低收入家庭的住所也往往人满为患 , 更容易染上新冠肺炎之类的传染病 。 据一些研究报告 , 贫困社区的死亡率可达最富有社区的两倍以上 。
在缺少个人空间的拥挤环境中 , 人们几乎不可能遵守社交隔离要求 。 例如 , 新加坡的整体新冠感染率虽然不高 , 但大多数都发生在人满为患的农民工宿舍中 。
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 , 另一大不利因素便是住房价格 。 “城市中的税收、地税和房租一般都比较高 , 住房面积通常也比郊区要小 。 ”哈米迪指出 , “这些都是人们搬进城市之前会再三考虑的因素 。 ”
伊娃?李是香港一名金融从业者 , 她并无离开城市的打算 。 “这里是我的家 , ”她说道 , “我需要的一切都就在家门口 。 我可不想住在去哪儿都得开车的地方 。 ”
事实上 , 伊娃甚至认为 , 此次疫情或许能带来一些更积极的变化 。 “香港有些地区的居住环境十分拥挤 , 人们不得不住在群居房中 。 ”她指出 , “我希望这些传染风险较大的区域可以得到更多关注 。 这些区域的不平等现象十分突出 , 并且如今更甚于从前 , 急需公共医疗设施 。 ”
抛开利弊不谈 ,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 , 此次全球疫情的确让许多人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 那么 , 这对城市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
【新浪科技|即便是疫情期间,城市也许并没有你想得那么糟糕】“城市不太可能就此发生巨变 , ”韦伯斯特指出 , “城市、经济发展、居民幸福指数、以及社会的文化丰富度都是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 。 人们聚在一起 , 才能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 城镇居民数量越多 , 文化、休闲、医疗等服务就越丰富、质量也越高 。 在这些方面 , 小镇生活终究无法和城市生活相比 。 ”(叶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