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策略】科创类企业该如何估值?——兼论PER估值方法适用性(14)

上述四类企业,对生物创新医药公司的估值最为困难。而且此次科创板上市细则中并没有对企业盈利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很可能很多企业在上市初期可能还面临着亏损的状态。一般情况,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要研制一种新药,平均耗时是10到12年,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前大概需要3-6年的时间,然后临床试验要花费6-7年,对于美国来说,还要提交FDA审查,大概需要半年到两年,只有通过FDA审查,该药品才能量产上市。这其中每一环节都有失败的可能,我们对其进行估值的时候需要将其风险因素考虑在内,一般采用折现现金流贴现模型(DCF)对其进行估值。

【招商策略】科创类企业该如何估值?——兼论PER估值方法适用性

现金流折现法(DCF)是理论界对企业进行估值的首选方法,但在实践中,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估计十分困难,应用往往没有间接估值法广泛。其中消费类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更加容易预测,对DCF估值法较为实用,特别是创新药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可以按照管线拆分分别预测,形成了独特的管线估值法。

管线估值法的核心在于拆分企业业务管线,并给出合理的概率估计。比如创新医药公司有四条业务管线,分为A、B、C、D。假设A管线是企业现有业务,主要支撑其他三条业务管线的研发投入。B、C、D管线属于研管线,前期不提供现金流,其成本支出体现在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本变化中。根据德勤对于临床开发成功率的统计,临床开发的几个阶段中,从临床阶段1到新药最终获批,成功率仅为9.6%,从临床阶段2到最终获批,成功率为15.2%,相应的阶段3到获批,成功率为49.5%,而提交申请之后,可以成功获批概率为85.3%,那么获得批准之后就百分之百可以上市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