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变奏曲:帕慕克笔下的土耳其家国史( 六 )

这个阶段土耳其社会整体的迷失感和焦灼感,在《黑书》里表达的最为充分和深刻。“我是谁”,“我如何能够做自己”,现实世界的表象下是否有着另外的隐秘秩序,人们能否从历史深处打捞起指明现世道路的秘方,凡此种种,都贯穿《黑书》始末,而其载体则是几乎在帕慕克每本书中都出现的“专栏作家”。

律师卡利普在追踪被其怀疑与自己夫人出走有关的专栏作家兼堂弟耶拉的过程中,越来越娴熟于耶拉的隐秘人生和写作技艺,直至可以以耶拉的视角和方式来写专栏。相信看过《白色城堡》的读者,对这样颇开脑洞的桥段并不陌生,然而与“霍加”和“我”或多或少满足于自己的新角色不同,这一次模仿者和被模仿者自始至终都陷入迷失和迷惘的状态,无法赋予混乱的生活以秩序和意义。而这种迷惘与焦灼似乎成了全民症状。

在《黑书》中,地道的土耳其式“假人”的情节设置,最让人有惊心动魄之感。如果说在《白色城堡》的年代,“霍加”要成为“我”、变成一个西方人,尚需要孤注一掷“叛逃”的勇气,到了《黑书》开始的年代,争相模仿西方人则已成为风尚。这导致原汁原味的土耳其式样的“假人”无人问津,因为人们更喜欢西方风格的假人模特,换言之,“人们不想再当土耳其人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