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零售巨头的70年自毁之路( 七 )

20世纪60年代对自身繁荣的满足感,再加上董事会未能找到下一个罗伯特·E·伍德为西尔斯陷入困境埋下了伏笔。1967年,西尔斯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策略。新方案——用定价较高的商品吸引较富裕的购物者一度奏效。1969年,该公司的毛利率达到近40%的最高点。但此项策略削弱了西尔斯长期打造的根基,那就是美国面向大众的伟大供应商。接下来出现了经济衰退,几年后又爆发了更严重的衰退,通胀率也达到两位数。特殊世纪告终,西尔斯的新策略也大错特错。消费者想要便宜商品,而所有的折扣店都处于完美的位置,可以为这些消费者提供服务。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尔斯再也无法忽视这些问题,并且因此进入了否定的下一个阶段——坚持说业绩滑坡并不是自己的过错。西尔斯的研究人员认为,这要怪经济。同时,美国的百货商场实在太多了。此外,整个行业的利润率都在下降。还有就是人口老龄化。总之一句话,错的是世界,不是我们。1983至1987年,作家唐纳德·卡茨获准近乎无限制地参加公司会议。他在《大商店》(The Big Store)一书中这样总结西尔斯20世纪70年代的内部观点:“日复一日,无论我们有多优秀,赚钱就是会变得更加困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