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1905丨坚守底线思维 维护经济金融稳定(43)

但城商行与中小银行的行为逻辑却与上述国有大银行迥然不同。一方面,此类银行的负债端资金成本远高于国有大行。另一方面,基于负债端成本的高企,其必须追求资产端的高收益(自然蕴含着更高的信用风险),从而形成不可停止的资产与负债端双向狂奔(其中典型的问题,就是如包商银行所呈现的负债与资产端的期限错配),使得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不断累积。

从负债端成本来说,国有大银行有着相对于城商行、中小银行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对公账户、工资薪金存款、各大企业的资金归集账户、委外投资、居民储蓄存款(信任国有大银行的路径依赖)等等各项稳定的流动性注入,以及作为国际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海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便利,均使得国有大银行的负债端成本远远低于城商行和中小银行。

在上述背景下,城商行与中小银行想要大幅扩张利润空间,唯有“两条腿走路”,扩大资产负债规模,一方面在信用风险环境不佳的背景下,增加高风险信贷投放;另一方面,运用同业负债在内的办法,多渠道扩张负债。显然,这种资产负债扩张策略有两个突出弊端——经营风险增大与资产与负债端资金的期限错配。尤其是资金的期限错配风险。一家银行,依赖同业负债(资金期限一般较短)支撑高风险资产投放(信贷债权存续期限一般较长),这种基于期限错配的经营扩张方式实际上必然造成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不断累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