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户|这家公司不要大客户,不做大集团,究竟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做的?( 八 )


“迷信坚持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现在大谈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可能我们想得太简单了,许多时候不是傻傻地坚持就可以,真要是傻傻地坚持,结果就是傻傻地死亡。”
真正的“工匠精神”一定是叠加在创新之上的,不能仅仅是一种坚持与坚守,而没了创新。
果然,楼仲平的猜测没错。2013年,上文所说的筷子厂最终停产,原因很简单——社长去世,无人接班。一家日本工匠型老企业终被时代抛弃,让人唏嘘。彼时的楼仲平,也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能迷信所谓的“工匠精神”,巨变时代里,一切都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很多东西不是一己之力能改变的。
日本遵从“极致工匠精神”的结果是年轻人创业的环境愈发艰难,愿意接班的微乎其微。而此时日本媒体也开始反思日本企业“成也工匠精神,败也工匠精神”的问题。
但长期关注和研究日本隐冠企业的楼仲平,对此并不完全赞同。在他看来,这仅是外界看到的日本社会的部分现象,日本深层次文化并不仅仅是“工匠精神”所能涵盖的。日本社会今日之传承问题,也将是中国企业明天所要面对的难题。有着“亚洲中小企业研究第一人”之称的法政大学教授坂本光司先生的提醒,让楼仲平更坚信:“过度专注坚持只做一个产品的企业非常危险,至少要做3-5个产品。”
楼仲平觉得,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在坚持“工匠精神”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产业相关产品的适当延续,即“适当多元”。这里的“多元”,可理解为“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即企业要有“下一个5年、10年的增长点”,其中也包括质量上的提升。
以吸管产业为例,楼仲平提到,目前行业瓶颈已非常明显,你会发现做了10年、20年后,随着产业的不断细分和极致优化,企业的经营空间变得越来越窄。此时,围绕本产业做适当的产品延续,也是很自然的事。
由此可见,以专注、专一著称的隐形冠军企业也开始反思:中国能否产生一种纯粹的“工匠精神”?或许,纯粹的工匠精神,在目前国内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得到支持的,容易沦为一种口号、一种运动。而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培育大批具有匠心的产业工人,工匠精神要由产业工人实打实地做出来。
大客户|这家公司不要大客户,不做大集团,究竟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做的?
文章插图
全国工商联原副秘书长王忠明(左),在《中外管理》发起主办的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颁奖典礼上,为楼仲平颁奖
突破隐冠天花板:做“小矩阵”
管理学里有个经典观点是:任何组织一旦处在自身鼎盛期,也即是走下坡路的开始。所以,当很多企业获得“行业第一”头衔的时候,当企业一旦认为自己是冠军的时候,一定有“会当凌绝顶”的寒意。
“这个时候,企业一定要学会跨越连续的鸿沟,实现企业内外部的双循环,在巨大的时代挑战下获得可能的持续性成长。”楼仲平强调:做企业是个双刃剑。对于创业,自己从来不敢掉以轻心,这个时代是值得所有创业者充分敬畏的。
因此,虽然用25年把一家小作坊式的工厂做到了世界第一,但现在当楼仲平被问到成长秘籍的时候,他并不想过多讲述过去如何取得辉煌成就,而是更关注隐形冠军企业在“夺冠”之后,如何面对成长的天花板。
“我们这个时代原有的逻辑在慢慢地失效,而且失效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楼仲平看来,今天,数字时代下传统贸易的供给侧改革面临大考,传统组织架构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际贸易关系的动态发展,必然会影响经贸关系,从而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