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失踪案要想破就得顺瓜摸藤,大胆去假设一种可能


胡鑫宇失踪案要想破就得顺瓜摸藤,大胆去假设一种可能


文章图片


胡鑫宇失踪案要想破就得顺瓜摸藤,大胆去假设一种可能


文章图片


胡鑫宇失踪案要想破就得顺瓜摸藤,大胆去假设一种可能


没有错 , 是顺瓜摸藤 , 而不是顺藤摸瓜 。 顺藤摸瓜是顺着线索去找到答案或者是结果;顺瓜摸藤是先找到答案或者结果 , 然后根据结果去寻找线索 。
有人肯定被绕晕了 , 既然知道了结果、知道了答案 , 还找什么线索?本案我们当然现在还不知道结果和答案 。 所以 , 这个结果或者说是答案即这个“瓜” , 是我们假设的 , 或者说是一种“感觉”;然后 , 我们可以跟着感觉走 , 再去寻找有关线索 , 即寻找证据 。
应该说 , 寻找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最后给嫌疑犯定罪量刑的 。 没有证据 , 就无法逮捕嫌疑犯 , 更谈不上对他们定罪 。 本案之所以无法顺藤摸瓜 , 因为所有的“藤”已经中断 , 或者是消失不见了 , 甚至是根本没有 。
所以 , 本案的瓜就是无藤之瓜 , 我们先现在只能去假设一个瓜 。 当然 , 大胆假设 , 然后跟着感觉走;甚至可以模拟现场 , 然后对各种可能进行演习 , 逐一排除不可能是因素 , 往往结果就会浮出水面 。 这也是侦破刑事案件的手法之一 。
胡同学案 , 从理论上讲 , 目前看来应该只有两种可能 。

A、他是离校出走了 。
但是 , 我们必须排除这种可能 。 为什么呢?因为 , 如果我们假设倾向于这种可能 , 那么本案就没有继续下去的意义了 。 离校出走 , 成了中止本案最好的理由;就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了 , 似乎就没有必要再浪费警力了;似乎就可以不了了之了 , 是不是这样的?
【胡鑫宇失踪案要想破就得顺瓜摸藤,大胆去假设一种可能】但是 , 本着为人民负责、还社会以真相的出发点 , 本案应该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 介于视频监控已经失录 , 本案到现在毫无蛛丝马迹 , 所以我们不必再在校园内孩子活动轨迹的这根“藤”上苦苦寻觅了 。 因为 , 这根“藤”似乎已经烟消云散化为灰烬了 。 所以 , 暂时我们应该放弃寻找“藤” , 而是假设一个“瓜” , 然后去顺瓜摸藤 。
再者 , 如果他离校出走 , 即使是校园监控无法查看到他的行踪;那么 , 校园周围、各个路口、城市街道所有的监控都无法查看了?他离校出走难道是从下水道走的?还是被直升飞机接走的 , 监控无法抓拍?所以这一条 , 事实上存在的概率几乎就是零 。

B 、他被害了 。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假设的这个“瓜” 。
我们必须去这样大胆地假设 。 只有这样 , 本案才能继续下去 , 才有可能根据这个假设的“瓜” , 摸出这个“瓜”所赖以生长的“藤” 。 再根据“藤”找到相关的枝枝叶叶 , 才能最后找到那个毁灭“藤”摘走“瓜”的人 。
他是怎么被害的?我们可以跟着感觉走 , 来假设一种胡同学的被害方式 。
无论任何人被杀(战场上除外) , 一般离不开四种方式:
第一种:奸杀 。 这个胡同学肯定可以排除 。
因为 , 即使谁是跟他发生了男女关系 , 也不存在强奸的问题 , 犯不着去杀害他 。 没有人会有这样的动机 。
第二种、情杀 。 这个可能性不大 , 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 , 也有一定的概率 。

胡同学的年龄应该也可以谈恋爱了 。 所以 , 我们可以对他交往的异性进行调查 。 包括他的女同学 , 或者看看他在社会上是否有跟其他女人交往过 。 有没有可能 , 因为交往社会上的女人而引起某人争风吃醋 。 不过 , 这种可能的概率微乎其微 , 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 。
第三种:仇杀 。 他有没有得罪过什么人?
这个调查起来应该也不难 。 了解一下他的同学、舍友、亲朋、父母等等熟悉的人 , 不就一目了然了?如果 , 他有过跟谁打架、口角或者其它与人结仇的行为 , 我想这也是“阳光下的灰尘” , 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
第四种:谋杀 。 这种可能最大 , 也是我们重点假设的这个“瓜” 。
我们可以重点假设他被谋杀了 , 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跟着感觉走 , 然后再去寻找有作案动机的人 。 假设他被谋杀了 , 那么原因何在?属于哪一种谋杀性质的?
1、杀人灭口 。
即 , 他有没有看到过或者是发现过某些人的某些不可告人的行为或者是预谋 , 某些人不得不杀人灭口 。 这个 , 可以调查他的通话记录 , 看看此前他都跟什么人通过话 。 尤其应该重点调查的就是:通话时长异常的和通话频率异常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