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抛出的固态电池概念 只是一个营销噱头
文章图片
图1/8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何想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
德鲁克说过企业做的事情本质上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创造价值 , 另外一个是传递价值 。 创造价值意味着创新 , 创造出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 传递价值就是把价值向外传递 , 让市场知道 。 在全球车企中 , 创造价值的企业家很多 , 但懂营销 , 善于传播价值的企业家 , 其实并不多 , 国外“上天入地”的马斯克是一个 , 而国内 , 笔者认为蔚来的李斌也是一个“营销大师” 。
说马斯克善于营销 , 相信大多数人没意见 , 那么李斌为什么能算一个?其实在中国车企的掌舵者中 , 李斌是一个非常善于营销的人 。 蔚来的第一款量产车ES8上市前 , 先推出的是豪华电动跑车蔚来EP9 , EP9前卫的造型、强悍的性能以及在全球各大赛道不断刷新最快跑圈的成绩 , 让一家初创车企反而从一开始就显得实力“鹤立鸡群” 。 而且EP9的第一批车主是马化腾、刘强东、雷军、张磊、李想等商界精英 , 更为其产品增色无数 , 吸睛无数 。 后来量产车上市后 , 蔚来先做高端产品 , 立住品牌的调性后 , 后继产品再往下切 , 也显现出颇为老道的做法 。 即使蔚来2019年一度濒临崩盘 , 市场形象不佳时 , 一篇《蔚来李斌 , 2019年最惨的人》也为李斌以及蔚来汽车挽回了不小的声誉 。
文章图片
【|蔚来汽车抛出的固态电池概念 只是一个营销噱头】图2/8
不过2021年第一天 , 善于营销的马斯克给蔚来汽车出了一个难题 。 当天特斯拉国产Model Y的大幅降价 , 不仅冲淡了前段时间特斯拉的各种负面新闻 。 而且让国内一众造车势力也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 这种被动 , 不仅是产品在市场中 , 实打实的竞争被动 , 更大意义是一种市场关注以及舆论“势能”的被动 。 很多企业 , 一旦在陷入这种被动 , 很快会在市场消费者心智中被看衰 , 变成“走下坡路”的企业 。 Model Y的降价 , 无疑对产品价位接近的蔚来冲击是最大的 。 网上一度也传言蔚来官网遭遇大面积退订的消息 。
但是“营销大师”李斌 , 在1月9日晚上 , 很快扳回了一局 。 当天举办的蔚来2021年NIO Day上 , 号称是“目前最先进技术集成”的蔚来首款量产轿车ET7 , 正式亮相 。 一时间 , 网络上呈刷屏之势 。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轰动效应 , 一是 , ET7使用了激光雷达 , 这是自动驾驶的关键性硬件 , 也是目前量产电动车中 , 从未应用的技术;二是 , ET7的150千瓦时固态电池包将使用固态电池技术 , 根据发布会的描述 , ET7的固态电池版本 , 能提供超过1000公里的NEDC续航里程 。 在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焦虑”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的现在 , 固态电池的出现 , 无疑是革命性的 。 搭载这两项技术的ET7 , 瞬间让声量极高的特斯拉Model Y在产品力上显得相形见绌 。
文章图片
图3/8
需要说明的是 , 相比在价格上以及技术上 , 已经实现突破 , 且接近量产应用的激光雷达 , 此次李斌发布的150千瓦时固态电池包ET7 , 交付时间在2022年第4季 , 也就是近两年之后 。 这让很多人怀疑李斌口中所谓的固态电池技术并不成熟 , 而只是李斌的营销噱头 。
固态电池 , 近年来时常见诸媒体 , 日本媒体更是早在2011年就报道 , 丰田将在2015年至2020年推出全新的固态高效电池 , 声称这将完全弥补电动车不能远行的缺点 , 同时还能大力推动电动车的普及速度 。 但时至今日 , 固态电池并未得以应用 。 那么 , 固态电池到底是一项靠谱的技术 , 还是蔚来的营销噱头?现在又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文章图片
图4/8
动力电池通常分为化学电池、物理电池和生物电池三种 , 电动汽车通常使用的是化学电池 , 它是车辆驱动能量来源 , 是电动汽车心脏 , 从结构上可分为蓄电池和燃料电池 , 其中蓄电池泛指可重复充电电池 , 大致有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和铅酸蓄电池等 。 锂离子电池因为能量密度相较其他几种更高 , 以及循环寿命更长 , 成为电动汽车乃至大多数电子产品的最好选择 。
目前电动汽车通常使用的三元锂电池组与磷酸铁锂电池组 , 都属于锂离子电池 , 其使用电解液作为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递的介质 , 在锂离子从正极到负极再到正极的运动过程中 , 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便完成了 。 但由于金属锂在多次充放电后会出现粉化、枝晶生长等问题 , 因此目前的锂电池都需要在负极使用石墨作为锂的载体 , 并且在正负极之间加上隔膜 , 防止锂枝晶在正负极之间“乱跑”出现短路等电池安全事故 。
但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 , 锂离子的电池能量密度很难得以进一步提升 。 科学界普遍认为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接近极限 , 很难突破300Wh/kg的密度(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锂电池为260Wh/kg , 特斯拉Model 3使用的LG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为161Wh/kg , 比亚迪刀片电池能量密度为140Wh/kg) 。
与锂电池使用电解液作为电解质不同 , 固态锂电池技术采用锂、钠制成的固体玻璃化合物为传导物质 。 由于固态传导物质不具备流动性 , 自然就解决了锂枝晶的问题 , 而且还可以去掉中间的隔膜 , 以及为了保证稳定性的石墨负极材料 , 节约了大量空间 。 这样一来 , 就可以在电池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提升电极材料的占比 , 进而提升能量密度 。 理论上 , 固态电池可以很容易做到3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 。 此次蔚来声称其使用的固态电池 , 就实现了36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 。
文章图片
图5/8
此外 , 固态电池还可以做到轻薄以及柔性化 , 通过使用适当的封装材料 , 制成的电池可以经受几百到几千次的弯曲而保证性能基本不衰减 。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 , 固态电池电解质还能大幅降低热失控风险 , 避免锂电池在大电流下工作有可能出现锂枝晶 , 从而刺破隔膜导致短路破坏 , 以及电解液为有机液体 , 在高温下发生副反应、氧化分解、产生气体、发生燃烧的问题 。 可以说 , 相比锂电池 , 固态电池安全系数要高得多 。
能量密度高、轻薄、安全 , 但为何如此好的一项技术 , 却难以迟迟得以应用?为什么像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电动汽车领导者都还在使用锂电技术?
文章图片
图6/8
固态电池优点虽多 , 但其也有缺点 , 最核心的就是其充放电效率很低 , 由于固态电解质电导率比电解液低10倍以上 , 这就会导致电池无法快充 , 同时放电性能也差 , 也就意味着当车辆需要高功率电力输出时 , 电池组会出现供电不足 。 同时由于内部电导率差 , 充满的电量实际转化为可用的电量也会很少 。 这也是固态电池技术迟迟难以商业化的最重要技术瓶颈 。
要想解决充放电效率 , 就首先要寻找到高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 。 好在近两年 , 随着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应用 , 这一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 固态电池也开始逐渐走向了量产应用阶段 。 此次蔚来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固液电解质、负极/正极材料、制造工艺等全面创新 , 突破了原位固化 , 高性能硅碳负极 , 纳米级包覆 , 超高镍正极等多项核心技术 , 从而实现了超高的能量密度 。
但即便如此 , 固态电池还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 。 有人从蔚来70度电池包和100度电池包的差价推测 , 150度电池包的升级价格可能不会低于10万 , 但也有观点认为 , 即使两年后商业化量产 , 其价格也要远高于这个推测 。
文章图片
图7/8
所以此次蔚来的发布会之后 , 很多人都好奇 , 哪家公司有这样的实力为蔚来提供固态电池 。 但李斌表示“现在还不方便透露 , 还不到时间” 。 很多人猜测是清陶能源 , 但很快对方表示毫不知情 。 有人推测是宁德时代 , 但宁德时代表示 , 其在研的全固态电池最早要到2030年才能上市 。
对于蔚来的犹抱琵琶半遮面 , 有业内机构根据蔚来宣传时提到的“正极高镍、负极硅碳、电解质半固态”三个关键词 , 推测其电池本质上没有颠覆性技术 , 更多的是沿着行业公认主流技术路线的推进和落地 ,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固态电池 。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也指出 , 市场对蔚来汽车的固态电池有一些误读 , 蔚来将采用的并非纯正意义上的固态电池 , 真正使用固态电解质的“固态电池”量产以及装车尚需时日 。
专业人士的猜测也很快得到印证 , 蔚来ET7发布之后的第二天 , 李斌辟谣说 , 2022年量产的固态电池 , 准确来说是半固态电池 , 还是有液体的 。 他强调说 , 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还是很远的事情 , 原因是目前固态电池的市场需求很低 , 例如在为了续航能力而牺牲成本 , 在当前有其它技术可行的情况下用户与车企都不会买单 。 因此在固态电池有较大的需求之前是不会争首个固态电池这个噱头 。
文章图片
图8/8
李斌声称自己不争首个固态电池的噱头 , 但其在发布会上一直使用的是固态电池这个词 , 并由此吸引到极为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 且顺势打压了前几日风光无两的特斯拉Model Y的势头 , 可以说已经坐享固态电池的噱头之利 。 而受其固态电池概念影响 , 周一锂电池概念盘中大幅下挫 , 截至收盘 , 星源材质大跌近16% , 星云股份、奥克股份等跌幅超10% , 多氟多、天赐材料、恩捷股份、璞泰来、石大胜华等跌停 。 但在美股上市的蔚来汽车 , 却开盘大涨 , 市值逾千亿美元 。
推荐阅读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Apple|摩根大通分析师:交货时间来看iPhone 13系列已达供需平衡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