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百度、B站二次上市将近 中概股回港又一次浪潮汹涌

作者:任晓宁
1月20日 , 百度回港二次上市启动消息传出 , 百度对此没有向经济观察报做出回应 。 根据传出的消息 , 百度已确定了高盛和中信为其上市保荐团队 , 计划于春节后正式提交在港上市申请 。 若百度回归 , 意味着BAT三巨头将全部在港股上市 。
传出二次上市消息的不仅是百度 , 腾讯音乐、汽车之家、欢聚集团、B站和携程集团同样将陆续回港二次上市 。 上一波回港上市潮是去年6月 , 当时 , 京东、网易、百胜中国、中通快递、华住集团等多家公司已经完成了港股二次上市 。
【经济观察报|百度、B站二次上市将近 中概股回港又一次浪潮汹涌】去年 , 业界就认为 , 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浪潮将持续到2021年上半年 。 目前大批中概股在港上市的趋势 , 也证实了这种说法 。 凡德投资总经理陈尊德告诉经济观察报 , 对公司而言 , 二次上市是提高市值的一次机会 , 对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对于中国公司 , 还能规避美国政策变动的风险 。
“今年这一波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 体现了一个新字 。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说 , 他提到 , 除了即将回归的中概股公司外 , 今年还可能会有许多新面孔值得关注 , 包括快手、京东物流、滴滴、字节跳动等 , 都是资本市场看好的新公司 。
回港潮的延续
2020年5月 , 李彦宏表示考虑百度赴港二次上市 。 当年7月 , 百度启动回港上市计划 。 2021年1月20日 , 多次延缓计划的百度终于准备正式提交申请 , 计划筹资至少35亿美元 。
1月13日 , 腾讯音乐传出考虑在港二次上市的消息 , 计划募资35亿美元 。 欢聚集团同样传出准备二次上市的消息 , 目标筹措资金大约为腾讯音乐的一半 。 消息过后 , 腾讯音乐隔夜涨超过2% , 欢聚集团大涨4.26% 。 上周 , B站也传出二次上市消息 , 称其已以保密形式入表 , 初步计划3月招股 , 筹资金额由20亿美元加码至25亿-30亿美元 。 B站对该消息回应不予置评 。 B站与百度的股价也均在近期持续上涨 。
多种因素影响中概股回归 。 张孝荣告诉采访人员 , 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 , 一是美国外国企业问责法案影响所有中概股;二是美国政府制裁了中国部分科技公司 , 迫使退市;三是公司认为自己业绩得不到合理认可 , 换到香港市场重新融资 。
陈尊德认为 , 二次上市是资本市场和企业之间相互的选择 。 阿里巴巴的回归让大批公司看到了香港市场的活力 , 以及在二级市场上价格发现的契机 。 对公司而言 , 二次上市能提供操作上更大的灵活性 。
相较去年 , 今年的回归潮更多的是延续 。 从市值上比较 , 去年回归的公司体量较大 , 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的市值 , 均大于今年计划回归的这批公司 。 “再小一些的中概股没有特别强的回港股意愿 , 或者说没有回港股的资本 。 ”陈尊德说 。 在美国上市后业绩不太好的公司 , 也没有办法回到港股去上市 。
回归的企业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 受国际政治冲击 , 外资投资人不得不撤出 , 中概股公司股价面临缩水的风险 , 这可能对在港上市公司的估值及股价定价产生一定影响 。
港交所的活力
去年网易二次上市募集资金净额超过200亿港元 , 京东在港二次上市募资更是达到298亿港元 。 在集中二次上市期间 , 港股表现出了韧性与活力 。
Wind数据统计显示 , 2020年港股IPO发行规模达到3975.28亿港元 , 达到新高 , 港股IPO市场也仅次于美股和A股市场 , 排名全球第三 。 港股前10大IPO中 , 中概股回归公司占据6席 。
今年大批科技类公司的回归也将对港股的权重比例产生一定的影响 。 陈尊德告诉采访人员 , “过去港股是以传统的金融房地产为主体 , 慢慢的会变成以科技股为主体 , 有利于恒生指数的走好 。 ”
此前 , 中国科技公司喜欢集中赴美上市 , “多数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 美国资金方并不是特别熟悉 。 ”陈尊德解释说 , 在美上市的公司估值主要是基于其对国内资金的了解基础上做出的 , 存在炒作的可能性 。 在进入港股之后 , 在本土上市的公司的市值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体现 。 因此 , 回归港股是公司开拓本土市场的一次机会 , 在国内上市也会得到资金的追捧与活跃度 。
去年网易二次上市后在公开招股期间 , 参与认购的总金额近5000亿港元 。 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国际发售部分获得了14倍认购 , 面向散户投资者的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了360.53倍认购 , 创当时香港联交所二次上市互联网公司中最高认购记录 。
今年回归的公司 , 近期也受到追捧 。 由于回港潮时间的延续、同期上市公司的竞争以及公司体量的大小 , 张孝荣认为 , 今年公司回归后引起的波动幅度可能不会像去年那么大 。
中概股的必然趋势
自去年阿里巴巴、京东、网易回归后 , 中概股新一轮回归潮掀起 。 目前 , 更多中概股回归港股 , 而不是A股 , 也有其必然性 。
“中概股回归A股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可能会动用外汇储备 。 ”张孝荣告诉采访人员 , 中概股回归A股需要动用资金私有化下市 , 然后拆除VIE结构 , 回归到国内上市 , 如果海外收入不足以支付回购成本 , 就需要换汇 。 但是 , 如果由港股接纳这些公司 , 就不必涉及动用外汇储备问题 。
目前 , 美国资本市场仍然是国内企业上市募资首选 , 企业在无法赴美IPO的情形下 , 可以考虑港股和A股市场 。 不过 , 香港的资本规模相比美国较小 , 香港证券市场规模的股市总市值只有纽交所的1/30 , 纳斯达克的1/4 , 股票年成交额也低于美国股市 。
陈尊德认为 , 未来 , “A股+港股”会成为中国公司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 “也不会出现大家再也不去美国上市的情况 , 上市地点的选择则是不同企业基于不同需求去做的一个判断” 。
从去年中概股回归潮来看 , 互联网大公司的回归 , 能给港股带来较大提升 , 这也是港股拓宽市场吸收资本、优化权重的机会 。 这一次 , 即将回归的几家中概股公司近期股价持续上涨 , 也反映了资本市场的看好 。 不过 , 本次回归的公司能否达到去年的高度 , 仍是未知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