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央视网评:少刷手机,也是一种家庭教育
近日,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的新规引发很多关注,专家建议,家长也要做出榜样,主动用阅读、运动等正能量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让子女对手机管理规定心服口服 。家长们为“手机禁止进校园”叫好,但普遍对让自己也放下手机颇为纠结 。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如果为人父母者沉溺手机不可自拔,又怎能要求孩子高度自律“目不窥机”?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是不懂,只是放不下手机的背后,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
文章图片
置身信息时代,工作生活与手机深度绑定,全天在线已是常态,很多时候,一个群消息没看、一个提示音没理,就会错过重要事项 。从工作角度看,让家长在家全然不看手机显然不现实 。
平心而论,手机能不能用、怎么用,症结在于手机在父母和孩子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对于前者,手机很多时候是工作工具;对于后者,手机不是学习的必需品,更多扮演的是娱乐角色 。
因而,在手机的使用度上,二者注定无法“整齐划一”,家长不妨跟孩子讲清这个道理 。但话说回来,这也不是家长们放弃自我管理的借口 。
工作之外,还有生活,成天抱着手机不放的家长是一直在忙工作吗?是不是该将刷朋友圈、看视频、打游戏的时间拿出来,全身心地陪陪孩子?
“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 。”倒逼自己保持与电子产品的距离,规避时间被切碎、专注力被侵蚀、情感交流冷漠等副作用,对家长和孩子来说同样重要,也同样很难 。
电子产品的重度使用,在悄然间主宰着人类的时间和生活 。以这个角度来看,少刷手机是一种可贵的自由 。这份自由,就是有选择,也会选择;是能管理时间,更能管控欲望;是拎得清哪些“必要”,也舍得下“非必要”,这是数字时代应习得的“生存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 。
庄子云:“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视点·观察|央视网评:少刷手机,也是一种家庭教育】无论何时,技术都是服务于人的手段而非目的 。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自律,这是家长最应该给孩子做的榜样,也是给予孩子成长的最大帮助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机器人|捷报!万州高级中学勇夺机器人比赛世界冠军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