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被盗得“底裤不剩”的知识付费,还有什么剩余价值?

在盗版商的朋友圈里 , 原本标价成千上万的课程 , 再以几十块钱的极低价格疯狂对外出售 。当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获得几乎100%的课程内容时 , 多少人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相比于这些价格低廉的盗版 , 呼喊了多年的“知识付费” , 能提供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 , 我们和多位资深知识付费用户深入交流 。

视点·观察|被盗得“底裤不剩”的知识付费,还有什么剩余价值?
文章图片

“不希望得到一个80%完整度的课程”
传统经济学上对于价值的定义在于“凝结于商品中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但是 , 知识产品是个bug , 因为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无限次自我复制” 。这个价值可能被稀释到一文不值 , 因此 , 价值尺度完全在于购买者自身的尺度 。
没有客观标准 , 只有主观意愿 。有的人认为有价值 , 有的人认为是“智商税” , 还有的人全凭“一腔情怀” 。
用户W就是典型的价格导向 。他透露 , 买过的产品都是盗版 。“比如我最近买的课程是冯唐的《成事心法》 , 正价课价值239元 , 我在闲鱼上买 , 也就十几二十块钱 。”
“现有知识付费的产品中 , 很多都是费用虚高 。内容与价值之间稍微有一些不匹配 。相反 , 我会有一个网盘的会员 , 因为下载速度会快一些 。”
但购买盗版、下载、观看的流程 , 对于用户D来说过于繁琐 。“为会觉得 , 每次打开网盘 , 翻找音频 , 点击播放的过程很浪费时间 。”另外 , D认为 , 在正版平台上 , 会得到信用的积累 , 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是可以被累计下来的 。
【视点·观察|被盗得“底裤不剩”的知识付费,还有什么剩余价值?】这个积累在短期是看不到有什么收益的 , 但在职场求职时 , 说不定就是因为一句 , 我在某个平台的学习时长多少、我是某产品、某课程的用户学员 , 就会增加面试成功的可能性 。而且 , 在用户D身边 , 也确实见到了这样的例子出现 。
用户T则对课程的完整度要求较高 。“对我来说 , 我宁可多花钱 , 我也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好的 。因为我不希望我得到一个80%左右完整度的课程 。”
但用户T也坦言 , 很多时候 , 买知识产品都是冲动消费 。在真正的日常使用中 , 能做到20%—30%的完课率就算不错 。而且是每个产品20—30%的完课率 , 而不是整体 。至于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 , 一是平时的工作时间上比较忙 , 二是课程的质量比较差 , 很容易让人失望 。有时候宣传的课程多么有用 , 但是在工作中并不一定有效 。
即便并不能完成上完一期课程 , 用户T依然坚持为正版付费 。“去年一年 , 我花在知识付费产品上的费用差不多几千块钱 。选择的课程内容 , 也都是职业发展上面的拓宽点 , 要么就是学点鸡汤类的工作习惯等课程 。” 用户T表示 。
在用户L眼中 , 盗版是无法完全消灭的市场 。“知识付费产品除非太烂 , 否则一定会被盗版 。这个盗版也不一定全部来自于盗版商 , 甚至有可能来自学生或者同行 。而且盗版并不是只在中国有 , 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
在这种情况下 , 用户L认为 , 是否购买正品 , 也要看产品的必要性 。例如Premiere、Photoshop等软件 , 对于业余用户 , 盗版与正版几无差异 , 所以盗版一直很难绝尽 。但在专业用户眼中 , 正版确是毋庸置疑的选择 。
服务的故事 , 能否翻越价格“大山”?
目前很多知识付费机构都在打“服务”这张牌 。
“盗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稳定性 , 在买一些正在更新类的课程 , 说不定哪天就会有被查封的风险 。” 用户Z认为 , “同时 , 因为又没专门的客服团队 , 后续课程能不能保证按时更新 , 其实并没有保证 。”而且 , 购买盗版产品本身就不合法 , 用户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证 , 即便是遇到问题 , 也只能自认倒霉 , 没有正规的申诉渠道 。
在用户L眼中 , 盗版用户花十几块钱买的 , 只是视频 , 或音频 , 也就是知识表述的内容 。但是正版用户花上千块钱买的 , 是与老师互动、答疑解惑的权利 。
L表示 , 高价的知识付费 , 购买的是知识所有者的“时间”;低价的 , 购买的是知识所有者的“打包成果” 。“读一本好书 , 就像是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 对比来看 , 盗版买的是“好书”的内容本身 , 正版的知识付费 , 购买的是“与高尚的人对话”的机会 。
“所有产业 , 为了抵抗风险 , 都会拼命延长产业链 , 提高附加值 。作为新兴产业 , 目前知识付费企业挖掘出来的附加值 , 一个是社群价值、另一个就是增加SKU , 提升单个用户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 。对于创作者来说 , 超出内容本身 , 是对抗盗版的最好方式 。”
用户D更加看重知识付费的社交属性 。“我曾经上过得到大学 , 在我看来 , 他们的教学内容跟平常看书差距不大 。但这款产品的本质上是一个社交型的产品 , 更像是高端一点的社交类平台 。包括校友会等 , 让我少走两步 , 我觉得这是它的最大价值 , 也是正版所能提供的价值” 。
除了社交 , 有用户认为 , 盗版的产品 , 会大大降低用户对知识类产品的获得感 。例如是用几百块钱的价格 , 你就可以得到市面上绝大部分的知识付费资源 , 甚至多到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根本看不完的课程 。但就像“书非借不能读也” , 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 , 用户可能不会珍惜的 。
“如果有哪个用户真的花4万块钱买一节课 , 即便是从北京奔赴上海去上课 , 也会有人去 。”
“盗版也有利用价值”
在媒体平台上 , 我们天天都能看到企业在宣导打击盗版 , 但是目前盗版内容仍是唾手可得 , 这是为什么?或许我们可以在苹果公司对盗版AirPods耳机的态度上找到答案 。
AirPods风靡全球的同时 , 在华强北也可以见到大量的盗版产品 。但奇怪的是 , 往日极为注重知识产权的苹果公司这次却极为安静 , 近乎是默许了盗版的行为 。有分析指出 , 正式因为大量的盗版产品 , 使得AirPods的工业设计极受欢迎 , 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AirPods的销量 。
用户D认为 , 对于盗版 , 企业不一定会花费大的精力去考虑 。第一 , 花费低价购买盗版的用户 , 本身就不是企业的目标用户 。第二 , 打击盗版和维权的成本太高 。知识服务企业 , 或许更愿意把时间用于服务用户上 , 只要基本的付费用户足够 , 企业就能持续生存 。
而用户L则认为 , 对于正版厂商来说 , 盗版需要打击 , 这是企业的责任 。另外 , 在用户层面 , 盗版用户其实有可能转化为正版用户 。比如说 , 当年看周星驰盗版电影成长的一代人 , 现在有能力了 , 都在喊着要把电影票还给周星驰 。郭德纲粉丝 , 也大多都是听过盗版的 , 但并不妨碍去德云社捧场 。
由此来看 , 知识付费的核心 , 或许不只是内容本身 , 还包含服务;知识付费的对手 , 或许也不完全是盗版 。打击盗版 , 是个漫长的博弈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