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金融行业成信息泄漏重灾区,个人信息保护需推动“数据共享”


治理|金融行业成信息泄漏重灾区,个人信息保护需推动“数据共享”
文章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采访人员 | 姜菁玲
近日 , 《经济参考报》一篇调查报道揭示 , 有上亿条各类别的个人精准信息正在暗网上被公开售卖 , 包括个人的行踪轨迹信息、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住宿信息、通信记录 , 甚至是面部活体信息 。 而泄露在“暗网”的个人信息60%以上来自金融行业——其已成为黑客最青睐的攻击目标 。
来自金融行业的个人信息通常具有高价值的特点 , 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 也因此容易形成黑灰产产业链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金融个人信息保护与黑灰产治理”研讨会上 , 360数科信息安全专家吴业超提到 , 用户的个人信息 , 包括用户的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加上电话等等 , 如果被泄漏了 , 就可能会被黑灰产利用 。
中国社科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提到 , 在个人信息领域 , 黑产的典型做法是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一个账号 , (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可能是做准备 , 包括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 , 下游是直接的实施 , 比如诈骗、赌博、洗钱这种传播的犯罪 。
“我们也发现 , 行业或者是暗网里有大量的企业数据在售卖 , 包括小贷、银行、个人信息或者是一些订单信息等一系列的东西 。 ”吴业超表示 。
根据吴业超的描述 , 目前隐私数据的黑灰产产业链包括很多环节 , 利益链条非常完善 , 像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加上电话这一个基础的“四件套” , 最初的价格可能是每套200元-500元 , 而现在可能涨到2500元-4500元 。 尽管如此 , 依然有很多人去购买 , 原因就在于这些个人信息是十分有价值的 , 可能被利用于洗钱或者其他黑产 。

治理|金融行业成信息泄漏重灾区,个人信息保护需推动“数据共享”
文章图片

吴业超提到曾经配合警方打击诈骗团伙接触到的情况 , “这种诈骗团伙大部分是在缅甸地区 , 一般在100到200人左右的一个规模 , 他们团伙内的诈骗流水约700万元左右 , 分到每个人身上月收入大概在6万元到10万元左右 。 ”
企业数据泄漏影响范围通常很大 。 吴业超谈到 , 尤其在互联网金融行业 , 由于行业信息互通 , 如果信息遭受泄漏 , 其他公司的用户也可能会被波及 , 一些银行或者是国家基础设施也将被关联 。 吴业超举例 , 如果A企业对外泄漏了一万条电话号码信息 , 在这个行业里沟通性比较多的时候 , B企业的用户也可能会因此受到诈骗或者数据泄漏 , 甚至信息被贩卖 。
而这种泄漏似乎难以完全规避 , “即使企业没有主动泄漏 , 也存在被黑客攻击或者由于架构、数据传输问题导致的泄漏 。 ”吴业超表示 , 这种泄漏一般有两种情况 , 一是明文泄漏 , 主要由于企业存储不好 , 加密和保密等级不到位 。 一旦泄漏 , 信息就会被黑产或者诈骗分子直接利用 , 形成数字贩卖的链条 。 另一种则是密文泄漏 , 可能会衍生出行业的第三方服务 , 比如解密服务 。
在治理层面 , 目前近年来围绕消费者信息保护 , 相关部门已经不断出台政策加以规范 。 《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 , 以及在审议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都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治理 。
不过 , 刘晓春等专家提到 , 具体治理上仍有不少难点 。 比如 , 数据取证困难、网络实名制不完善、金融信息内部范围不明晰等等 。
“打击(黑灰产) , 许多互联网大厂也在做这个事 , 但是目前行业里信息不够透明 , 对于信息泄漏风险和机制 , 企业与企业之间 ,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动不够透明 。 ”吴业超说 。
【治理|金融行业成信息泄漏重灾区,个人信息保护需推动“数据共享”】刘晓春则强调 , 灰黑产治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相辅相成 , 反诈数据共享就是当前解决这些难点的突破口 。 事实上 , 当前的立法立规也将重点放在平台和企业上建立体系 , 协同治理已成为建立数据安全港的重要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