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社交平台“种草”灰色产业链:全套营销包“上热门”假测评一条2元
钟爱刷各大测评平台紫怡(化名)把已使用好一阵子的美容仪丢在一边 , 在小红书上记下一笔 , “一点也不好用 , 现在已经积灰了” 。在“拔草”时 , 她回想着被“种草”内容洗脑的过程 , 以及该产品在各平台成千上万篇的体验笔记 。
“看那些测评 , 感觉买回来使用马上就可以让皮肤变成水煮蛋那么白嫩滑!”但结果却令她失望 , 紫怡认为那款美容仪不仅见效慢 , 时间长 , 连体验感也和测评里描述的完全不一样 。
紫怡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买错”东西 , 虽然已经摸清社交平台上的“种草”都有可能是广告 , 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好评和宣传 , 还是忍不住冲动消费 。
不仅是小红书 , 事实上 , 包括微博、知乎、抖音、快手、逛逛、绿洲等主打UGC(用户原创内容)内容平台上 , 一切有可能吸引消费者购物欲望的角落 , 都带着“种草气息” 。一些网红品牌 , 更是透露出全网使用的架势 , “如果你没用过 , 好像就落伍了一样 。”紫怡回想道 。
文章图片
(社交平台上的美容仪测评)
利益驱动下 , 伪造素人“种草笔记”的灰色产业链应运而生 。
早在2018年8月 , 央视《焦点访谈》就曾报道电商平台的部分商家为追求销量 , 将资金用于刷单引流 , 提升搜索热度排名 , 存在电商刷单利益输送等问题;2019年12月 , 一则有关“央视揭带货圈黑幕”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 再次曝光了在电商、“种草”平台上 , 大量团体专门组织刷评论、刷点赞、刷收藏的产业链 。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在调查中发现 , 如今 , 造假产业链依然屡禁不止 , 甚至已经进化 。低至2元/条的图文测评 , 高至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营销打包方案 , “种草”产业链都应有尽有 , 花样众多 。
“种草”套餐包上热门
你以为的种草笔记 , 只不过是团队操作的虚假“安利” 。
“普通代发一篇小红书笔记 , 只要15—120元 , 根据素人粉丝多少来定 。”6月7日 , 一位小红书代写商家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 只要将产品素材和文案提前准备到位 , 找多少个素人都可以 , 也可以提供拍摄图片和代写测评 , 但价格会贵一些 。
在这位代写商家提供的价格表中 , 拥有素人和KOL(达人)的三种联动套餐 , 价格在1万—5万元 。其中“尝鲜套餐”价格1万元 , 不仅可以进行品牌产品卖点提炼、传播规划 , 还可以配备文案、视频、排版以及效果监测 。
“豪华套餐性价比高 , 可以在完善基础口碑的基础上 , 使产品传播给更精准的用户 。”价格表中的5万元“豪华套餐”描述道 。在这个套餐中 , 可以提供超过400篇笔记 , 包含100个百粉素人笔记、260个千粉素人笔记 , 以及初级达人、腰部达人在内的执行推广 。
除了明码标价的素人笔记 , 代写产业链的服务模式花样繁多 。不仅包含评论点赞收藏等刷量方式 , 代写商家对平台运营的经验也非常丰富 , 能够规避平台打击屏蔽、研究让素人种草更加“真实” , 更是摸索出一定“标准化”的流程代写服务 。
文章图片
(商家推荐的素人种草方法论)
“一般我们会事先定好准备好图片和文案 , 然后直接交给代写团队寻找素人 。”6月8日 , 在美妆品牌担任新媒体运营职位的张蕾(化名)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透露 , 素人代发价格便宜、适合铺量 , 目的就是为了看上去更真实一些 。
在张蕾看来 , 代写团队有自己规避平台检测的经验 , 这些也是业内熟知的推广风险规避 。“热门种草笔记要注重文案尽量软一些 , 不能太硬太像广告推广 , 代写团队会帮我们把关 , 我们也会检查 。”
6月8日 ,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以某品牌推广为由 , 联系到一位代写商家 , 在表明需求以及产品类别后 , 该商家发来一份名为“爆品营销实操指南”的文档 , 将品牌推广策略划分为素人批量种草、矩阵联动霸屏、关键词排名等多种方式 。
“我们总结出了素人种草方法论 , 素人种草是产品推广第一步 , 目的是做口碑和曝光 , 是品牌积淀的基础 。”上述代写商家表示 , 在素人种草推广完成之后 , 最重要的是关键词排名 , 提升曝光级别 。
素人种草笔记的曝光程度 , 直接决定关键词排名名次 。以小红书为例 , 上述代写商家称 , 通过相关的操作后 , 关键词在小红书搜索前列、笔记搜索结果靠前 , 就可以上热门曝光 。
“关键词排名的价格根据关键词在小红书所搜的笔记数量来确定 , 比如 , 笔记数量在5000篇以内 , 做排名前十的优化 , 价格是810元一个月 , 篇数越多价格越多 。”上述代写商家透露 。
“假素人”收割真素人
动辄成百上千的素人种草笔记需求 , 催生了大量的素人写手 。
6月8日 ,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在百度、豆瓣、知乎以及QQ群、咸鱼等平台发现 , 输入“代写测评”等关键词 , 搜索出大量与代写相关的团队以及素人代写的招聘需求 。
“评论2元、点赞1元”“简单、立结、长期招” , 在QQ合作群中 , 针对素人种草笔记的服务模式 , 众多代写团队发布不同类型需求 , 并表示“文案内容提供 , 直接复制粘贴即可 。”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与一位发布招聘需求的代写人员简单沟通后 , 按照对方所指示的种草标准流程 , 将某品牌产品图片和文案以小红书笔记形式发出 , 无需真实使用 , 便完成了标价2元一单的代发任务 。
该代写人员将任务款支付后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素人笔记代发需求很大 , 可以长期合作 。
在MCN机构从事推广工作的刘文(化名)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 代写团队寻找兼职素人代发 , 任务价格均在1—15元之间 , 从中谋取利润差价 。
“一篇200字的素人种草笔记 , 代写团队报价给品牌方普遍在30—300元左右 , 点赞收藏评论的任务服务价格另算 , 一套服务套餐下来可以赚取好几倍的差价 。”刘文说道 。
文章图片
(代写商家提供的部分案例)
文章图片
(代写商家提供的部分案例)
种草笔记猖狂买卖背后 , 离不开品牌的产品曝光需求 。
“如今消费者已经养成一种习惯 , 购物除了听取身边人的反馈之外 , 更多是在网上做功课 , 这就是品牌需要将产品铺量曝光在社交平台的原因 。”6月8日 , 某国产品牌推广人员叶梦(化名)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 , 除了网红博主的带货推广外 , 素人铺量越大 , 种草笔记的测试越多 , 就会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 。
消费者被虚假的素人种草 , 完成品牌营销收割 , 是业内常见套路 。
“素人种草代测评已经越做越真实了 , 不管是代写团队的平台推广经验 , 还是品牌方对宣传环节的把控 。”叶梦坦言 , 很多时候 , 只有业内人士才看得出一篇素人种草笔记的真实性 。“你以为这些素人是真实测评 , 其实都是收了钱 , 不止是小红书 , 各大电商、社交平台都有这个现象 。
6月9日 , 针对伪素人种草笔记屡禁不止的现象 , 小红书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 , 小红书已经建立了跨安全、生态、策略、审核、技术等多部门的治理团队 , 规模超千人 。
“2021年1—5月 , 平台处理流量作弊笔记超过361万篇 , 涉及账号58万个 。通过线上反作弊系统 , 拦截黑产刷量超过12.5亿次 。”该人士表示 。
6月9日 ,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 , 社交资讯平台都有类似的问题 。“这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 , 面对种草灰色产业链 , 消费者应该擦亮眼睛 , 理性看待并客观消费 。”
“几乎所有消费者能看到的内容平台 , 信息都是真假参半的 。”叶梦坦言 。
UGC平台商业化困境
“代刷团体的种草灰色产业链触手 , 早已伸向各大电商互联网平台 。”2019年 , 央视新闻在一则“揭秘带货圈黑幕”的报道中称 。
尽管已被多次曝光 , 但虚假信息依然屡禁不止 , 除电商平台的产品评论区之外 , 主打UGC的社交平台更是“重灾区” 。
UGC曾经是一个富有想象力、能够代表互联网共享精神的资本故事 。
依靠用户自身提供原创的内容展示 , UGC带火了诸如论坛、博客、微博等早期互联网社交平台 , 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 , 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的UGC社区中 , 豆瓣、知乎、小红书等平台逐渐发展稳固 。
比如 , 基于UGC种草的小红书 , 自上线至今已获得数亿元投资 , 月活跃用户数过亿;专注UGC互动的知乎 , 成功出圈到完成资本之路 , 十年之间拥有超过3亿注册用户;靠众多UP主为爱发电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B站 , 如今已是市值超3000亿港元的庞大公司 。
但跑马圈地多年后 , UGC平台的商业化困境依然存在 。
【视点·观察|社交平台“种草”灰色产业链:全套营销包“上热门”假测评一条2元】以知乎为例 , 截至2020年12月 , 知乎全网注册用户3.7亿 , 聚集了超过4400万个问题和2.4亿个回答 。但2020年知乎总营收为13.52亿元 , 净亏损高达 5.18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 , 知乎上市后的首份财报 , 季度营收4.8亿元 , 净亏损为3.4亿元 , 同比上涨62% 。
B站的营收情况也备受关注 。
财报显示 , 2020年B站月平均活跃用户(MAU)达到2.02亿 , 移动MAU达到1.865亿 , 同比增长幅度均超过55% 。即便2020年B站营收120亿元 , 亏损却高达30.5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 , B站亏损仍在扩大 , 净亏损9.05亿元 , 去年同期为5.39亿元 。
手握大量用户 , 但依然无法靠UGC营利 。
2017年 , 小红书联合创始人瞿芳曾公开表示 , 想要在平台内建立电商闭环 , 即“用户进社区、看内容到购买 , 不用跳出去别的App就能完成体验” 。
随之 , 小红书商业化动作不断 , 从探索“社区+电商”的路径 , 到自推品牌 , 开设零售线下店;还上线了社交电商“小红店” , 并尝试直播带货 。但在头部电商江湖地位稳固的情况下 , 小红书电商业务显然还在摸索之中 。
“UGC内容社交平台变现难已是常态 。”张毅表示 , 主打内容的平台要真正实现变现 ,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目前更多是广告收益为主 , 但目前广告产生的价值容量有限 , 市场份额不多 , 难以获得突破 。
与此同时 , 专注于UGC内容产出的平台 , 正面临成也UGC、败也UGC的困境 。
2019年7月 , 小红书被曝出在Android应用商店、App Store无法搜索下载 。随之小红书官方就“下架”一事作出回应称 , 正在对站内内容启动全面排查、整改 , 深入自查自纠 ,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 促进互联网环境的优化与提升 。
同时 , 小红书多次被媒体报道 , 平台存在代写、造假现象 , 以及“涉黄”“黑医美”等违规“种草”软文 。
B站更是在2021年数次因UP主不当发言而引发舆论危机 。
UGC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审查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
在此背景下 , 知乎开始尝试用专业团队产出内容 , 用UGC+PGC(专业生产内容)的方式 , 尽可能净化平台内容输出 。2020年9月 , 知乎与腾讯安全今日宣布联合发起社区净化计划 , 通过违规信息治理、技术共享等手段 , 共同打击网络黑产 , 建立清朗网络空间 。
2021年2月 , B站发布公告表示 , 响应国家网信办的统一部署 , 展开为期一个月的2021春节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 , 针对内容问题进行坚决治理 。对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帐号和内容 , 将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置 , 并阶段性公示 。
4月 , 小红书在产品中上线了《社区公约》 , 明确提出“真诚分享、友好互动”的社区价值观 , 要求社区创作者在分享内容时应遵守申明利益相关、反对伪科学、避免过度修饰等分享原则 , 同时鼓励普通人分享等规范 。
6月9日 ,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尝试在小红书上发布了2元/单的“假测评” 。翌日 , 系统通知该账号因涉及违反社区规范而被禁言48小时 , 并警告如再次违规 , 将被禁言7天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社交|Facebook被指试图在美政客中抹黑前雇员Frances Haugen声誉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