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中国没有乔布斯


|十年了,中国没有乔布斯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lesly 编辑/江岳
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乔布斯发布iPhone 4的时候 , 刘作虎正在海外帮OPPO卖蓝光机 , iPhone 4的平地惊雷 , 让原本打算转型的OPPO蠢蠢欲动 , 创始人陈明永跑了几趟电子市场 , 决定也做手机 。
无数国产手机像雨后春笋冒出 , 魅族的黄章、锤科的罗永浩先后露头 , 雷军的粉丝经济搞得如火如荼 , 英雄主义的旗帜迎风飘扬 。 刘作虎默默无闻 , 但勤快能干 , 很快 , 他被组织派往了西线 , 2013年离开OPPO , 创办一加 。
那是一个“英雄”登场的年代 。 虽然产品还没出来 , 但态度必须先行 。 乔老爷子在太平洋彼岸的波折 , 更是让国内手机厂商高潮迭起 , 2011年乔布斯去世 , 老人家的产品哲学进一步升华 , 创业者争先恐后地建立起使命感 , 一些国产手机的发布会 , 成为了苹果发布会的模仿秀 。
“我一个人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 只看到老乔的墓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罗永浩说 。
然而 , 在乔布斯逝世十年后 , 中国手机江湖已经经历数轮迭代 , 直到今天 , 原来最有模仿乔布斯包袱的人 , 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雷军皈依马斯克哽咽造车 , 罗永浩跑到了杭州直播带货 , 黄章隐匿于珠三角 , 甚至连最传奇的贾跃亭 , 在困境中做足了伏笔后 , 也迟迟没能等来新的奇迹 。
6月16日 , 网传一份“禁止外传”的一加内部邮件称 , 一加手机将与OPPO合并 , 成为后者旗下的独立品牌 。 即使官方说法提到 , 一加将继续“不将就” , 但对于它的很多追随者而言 , 一加的那个刘作虎式的信仰 , 在提高效率、资源整合的需求下 , 冰冷地融入了大集体 。
乔布斯去世的第十年 , 国内手机江湖的格局 , 变成了几家超级工厂之间的制衡 。 个人英雄的时代悄然落幕 , 而在这场竞赛中 , 没人成为真正的乔布斯 。
01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 , 能做英雄梦的时代 , 并不久远 。
周鸿祎曾和一位互联网大佬认真讨论过“创新”问题 , 聊到最后 , 大佬拍着周的肩膀 , 意味深长地说:“小周啊 , 你不懂 。 很多事情看不清的时候不要去做 , 我们这么大的公司万一做不成别人会笑话的 , 让小公司去做……”
在古典互联网时代 , 周鸿祎是有使命感的 。 他的公司规模在小公司面前显得高大 , 在BAT面前又显得渺小 , 这给了他腾挪的空间 , 正义朝着哪边摇摆 , 他就可以随风而动 。 他的360和其他搞山寨的大公司不一样 , 他搞微创新 , 并以此颠覆了杀毒软件 。
多数时候 , 周鸿祎一席红衣 , 铮铮铁骨 , 在Copy To China盛行的时代 , 他到美国给投资人讲项目 , 老外很难弄清楚他到底在做什么 , 但这对周鸿祎来说 , 值得骄傲——这是一种创新者的窘迫 。
3Q大战期间 , 周鸿祎十分愤怒 , 充满决斗的冲动 。 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 一个星期不出门 , 砸坏了一张桌子和两扇门 , 直到他把所有能找到的乔布斯传记全读了一遍 , 茅塞顿开 , 他觉得这个人很像他自己 。
至少在周鸿祎看来 , 两种寂寞的交相辉映 , 在自己和乔布斯身上鬼使神差地发生了 。 非凡的创造力、偏执的性格、不走寻常路……这些属性在太平洋两岸像是激活了连接网络 。
陷入神往的不单单是周鸿祎 , 一种新学科在中国形成燎原之势 。 在那个工程师、产品经理文化浓郁的古典互联网时代 , “学习乔布斯”成为一种显学 。 当然 , 周鸿祎算不上这个学科的吹号者 , 他只是恰巧在那个时刻陷入了惆怅 , 仿佛偶遇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
乔布斯对雷军的打动更久远一些 。 雷军在大学里读了《硅谷之火》 , 其中讲到的关于乔布斯的故事让他热血沸腾 , 他随即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打拼了一段时间 , 自我感觉良好 , 然后开始幻想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的每台电脑上 , 梦想创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 。
雷军后来回忆说 , 自己当时根本就没有想清楚自己开公司做什么 , 信念的根基 , 只是乔布斯在大学也开始创业了 。
雷军早年的创业故事很快就结束了 , 公司到最后不得不依靠一个伙伴的麻将牌技 , 勉强支撑伙食费 。 在那段不太OK的创业初体验后 , 雷军还不是雷布斯 , 他默默无闻 , 公司停办的第二天 , 他走在樱花路上 , 归顺了滚滚红尘 , 感慨万千:“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
几十年后 , 世事难料 , 雷军在2016年登上《连线》杂志封面 , 封面上一行小字 , 含蓄而傲娇 , Don't call me China's Steve Jobs 。 翻译过来就是“不要叫我中国的乔布斯” 。

|十年了,中国没有乔布斯
文章图片
图2/4

大学时崇拜的偶像 , 变成一种了描述自己的符号 , 雷军的否定句 , 显得欲迎还拒 。
相比雷军与乔布斯精神的羁绊 , 早年在海外发展的刘作虎 , 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外媒浓墨重彩的报道 , 有人关注到了一加这个品牌 , 但甚少有人关心 , 这个手机品牌背后的主理人是谁 。
有人管刘作虎叫“恰恰好先生” , 意思就是他把所有事都做得恰如其分 , 换句话也可以是 , 没有太多特色 。 相比国际手机圈里这些性格鲜明的活跃分子 , 很多时候 , 刘作虎朴素得像一团空气 , 尽管他也对乔布斯格外推崇 , 还在电脑里存了一堆iPhone拆解图 , 会向媒体长叹:“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2016年的中国手机界 , 早已进入了竞争的白热化 , 创业者对乔布斯的模仿 , 在这个领域极其繁荣 , 整个乔布斯模仿秀也从早年角色扮演式模仿 , 发展到了克制而又有些扭捏的模仿 。
其中雷军、罗永浩、黄章 , 甚至是贾跃亭 , 被视为其中翘楚 。 除了黄章 , 另外三人的发布会清一色地配置了乔布斯式的视觉风格 , 很长一段时间里 , 雷军和贾跃亭在着装上也与乔布斯一脉相承 。
罗永浩倒是在微博上直言不讳:“我这些年做的大型场馆演讲从形式上都是学的乔布斯的发布会(就是巨型背投幕 , 极少的几束染色灯 , 加Keynote默认主题)……”
一种微妙的矛盾出现在这些创始人的发布会和访谈之间 , 科技圈在全方位地模仿乔布斯的行为 , 却又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在模仿乔布斯 。
02
黄章似乎是最一意孤行的 , 他几乎不露面 , 坊间对他有两极化的褒贬 。 M8系列手机的一战封神 , 让他从中国乔布斯模仿秀的群体里 , 被单独拎出来 , 被人指着鼻子说:你最像 。
但这股风潮其实没能持续太久 。
雷军登上《连线》杂志封面的2016年 , 乔布斯人格附体的流行也几乎达到了尾声 , 最典型的现象是 , 几位乔布斯“继承人”即将走向不同的命运轨道 。
罗永浩的锤科在2016年没有拿到融资 , 有两次发不出工资 , 他做了最坏的打算 , 专门让法务、财务按照国家的破产清算程序进行过演练 。 用老罗自己的话说 , 锤科经历了最凶险的2016年 。
同一年11月5日 , 贾跃亭发布了那封著名的信件——《乐视的海水与火焰:是被巨浪吞没还是被海水煮沸》 , 乐视已经完成了影视、体育、互联网金融、汽车、云、电视、手机 , 以及“平台+内容+终端+应用”一系列著名的生态模式布局 , 但最大的问题是 , 没有钱 。

|十年了,中国没有乔布斯
文章图片
图3/4

乐视的危机从暗流涌动 , 在这一刻全面爆发 。
而黄章这边反倒是敲锣打鼓 , 在妖艳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
在M8之后 , 整个魅族的步伐悄然走向另一条道路 。 黄章那时候刚从马云那里拿到6.5亿美元的融资 , 整个魅族陷入一种欢愉而诡异的氛围 , 据离职的核心人物李楠所说:“整个公司文化自上而下的自大 。 ”黄章的个性更是让人捉摸不透 , 一名魅族员工说:黄章有一次进入公司大堂时 , 前台没有起立 , 他直接开除了那名行政员工 。 黄章还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我在家里不会自己盛饭 , 这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
与此同时 , 黄章的文艺情操难以自持 , 他热衷于把新品发布会打造成演唱会 , 并乐此不疲 。 于是 , 魅族的产品线和歌手数量等量齐飞 , 摇滚、民谣轮番登场 。 科技和人文的交叉 , 被演绎成同样创新不多的手机产品与艺人的粗暴组合 。
那一年 , 似乎成了中国乔布斯集体命运的一个分水岭 , 有的人颓了 , 有的人疯了 。
03
乔布斯精神植入中国创投界 , 效果逐渐变得失控 。 投资人和创业者原本鱼龙混杂 , 有一批人满嘴跑火车 , 能力和资源乏善可陈 , 却混迹于圈子 。 当乔布斯成为流行语 , 有人把它用作了保护伞 。
在很长时间里 , “改变世界”“成为乔布斯”成为了投融资路演中的点睛之笔 , 也是活跃气氛、提亮创业者人格魅力的工具 。 此话一出 , 现场多半掌声雷动 。 市场一定程度上渴望中国版乔布斯 , 这是一个有趣的资本故事 。
但互联网的任何概念都是经不起滥用的 。 周鸿祎开始清醒分析曾经救赎自己的乔布斯精神 , 在乔布斯成为全民偶像之后 , 他扫兴地丢下一句话 , “恕我直言 , 在中国是培养不出来乔布斯的 , 如果谁说是乔布斯谁就是赝品……”
关于“学习乔布斯”最早的记载 , 鉴于创业者们的学习方式并不一致 , 一些是外显的 , 一些是内敛的 , 考据已经无法公正 。 周鸿祎的公开发言倒是提供过一则消息 , 他说2001年浙江省某市政府公布了一个人才培养工程 , 以五年为一个培养周期 , 每周期投入5000万元 , 邀请两院院士来做导师 , 要培养100个“乔布斯”式领军人物 。
20年前乔布斯精神就在国内形成了标准化生产 。 但这件事最终似乎只是不了了之 , 只在江湖上留下“培养100个中国乔布斯”的笑话 。
把乔布斯作为标准 , 去模仿和超越 , 在国产手机领域 , 一度被当做很认真的事情 。 罗永浩在2012年刚做手机时说:“放心 , 确实从老乔身上学了很多东西 , 但有十年 , 超越他也不是什么问题 。 ”——如同罗永浩说过的很多话 , 这并未能成真 。 如今 , 十年时间近在咫尺 , 老罗的手机业务已经搁置 , 现在还在因债务问题而奔波于直播带货行业 , “交个朋友”创始人黄贺说 , 这笔债还完 , 要等到2022年的4月1日 。
但即使回到当初 , 一个问题是:老罗要去超越苹果的什么呢?销量还是做工?
可能更多只是对抗平庸 。
在老罗开直播的第十四天 , 他以采访者的身份 , 对刘作虎做了一场访谈 。 罗永浩江湖人称“龙哥” , 和刘作虎坐在一起 , 本应该是一场龙争虎斗 , 但时代变了 , 基于过往的惺惺相惜 , 代替了竞争与不服 。 罗永浩说到一半时真情流露 , “现在我们做的不是产品了 , 虽然发展的也很好 , 但就是 , 还没有做产品的时候 , 那么快乐 。 ”
有粉丝说 , 视频中的老罗看向刘作虎的眼神里充满了羡慕和无奈 。
但老罗算是这场模仿游戏的幸存者 。 等他还完了债 , 他还有“青山” , 依然有“柴”可烧 。

|十年了,中国没有乔布斯
文章图片
图4/4

黄章和贾跃亭对平庸的对抗是孤注一掷的 , 而他们的消耗也几乎到了尽头 。
黄章像是把自己埋在了土里 。 魅族近期的曝光 , 都没有摆脱“蹭热度”的嫌疑:蹭新造车的热度 , 蹭鸿蒙的热度 。 它每次的操作都如出一辙:在微博上发一条神神秘秘的图片 , 引人遐想随后惹人嫌弃 。
黄章最近的一次露面 , 是在深圳一家牛排馆里 , 一个数码博主抓了个正着 。 合影留念中 , 黄章的POLO衫衣领大开 , 整个人因拍摄者激动手抖而呈现出朦胧感 , 诡异地维持了那种标志性的神秘——虽然这种神秘 , 已经因为魅族的衰落而祛魅 。
贾跃亭自从登机赴美后 , 再未回归 , 无数股民翘首以盼 , 但贾跃亭心系新造车 , 在无数个资源通道被堵死后 , 依然壮心不已 , 这很像乔布斯著名的“现实扭曲力场”——它经常让身处乔布斯对话场景的人 , 对不切实际的事情产生可行的幻觉 。 贾跃亭学到了一招半式 , 但目前他只感动了自己 。
雷军可能是最顺的 , 不枉多年的顺势而为 。
今年三月 , 雷军哽咽地宣布要为米粉造车 。 这是一场大张旗鼓的改弦更张 , 自此江湖没有雷布斯 , 只有雷斯克 。
更多人在奔向造车这个热钱汹涌的赛道 , 马斯克成为他们的新偶像——只是 , 或许是出于身份的考量 , 或许是马斯克的个人魅力争议过大 , 如今 , 他们已经无需照着马斯克的穿着与言行亦步亦趋 , 而是保留了各自的风格 , 只是做着相似的事情 。
马斯克成了新时代的“乔布斯” , 但他又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乔布斯” 。
然而 , 这并不妨碍有人在大洋彼岸努力建立与他的羁绊 。 今年1月有消息称 , 周鸿祎发现了特斯拉的车存在安全漏洞 , 他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马斯克 , 但马斯克对此恼羞成怒 。 用周鸿祎的话说 , 马斯克就不理自己了 。
4个月后 , 360入股哪吒汽车 。 在此之前 , 360在新造车领域几乎没什么技术储备 , 最相关的业务 , 大概就是查找汽车软件的安全漏洞 。 但显然 , 在造车者看来 , 这并不重要 。
新赛场开始聚集人气时 , 比胜负更重要的 , 是人在场上 。 之于他们 , 手机和乔布斯 , 已经是上个赛场的故事 。
2021年 , 乔布斯逝世十周年 , 乔帮主所有“低垂的果实”被摘完 , 而中国的乔布斯继承人几乎全军覆没 。
一个热烈的时代 , 在静默中真正结束了 。
【|十年了,中国没有乔布斯】(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