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机器人会成为“刚需”吗?专访人工智能专家张建伟( 二 )


在服务配送体系上 , 我们建议可使用无人驾驶末端配送 , 即利用远程遥控实现准确的无接触的药物以及医疗物品的配送 。 近期也欣慰地看到在抗击疫情期间 , 以机器人引领的科技助力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 更推动了智能机器人在刚需场景方面更有价值的应用落地 。 例如 , 博为医疗机器人公司使用机器人技术 , 把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开发成系列产品 , 把护士从有传染风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
新京报:2015年到2021年 , 这一阶段 , 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张建伟:在数字化和网络化之上 , 全球科技发达地区正在经历着智能化的浪潮 , 机器学习正成为时下人工智能突破的最重要工具 , 人工智能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快速发展 。
在人工智能落地机器人方面 , 一些应对动态环境、处理变形软物体、多模态人机协作等难题正在被重点攻关;一些人工智能的新方法 , 正在应用到多层机器学习、多模态感知、操作、规划等机器人高层功能; 涌现了多种新型、软结构 , 微纳米、足式等机器人层出不穷 。 面向非结构化环境的多功能机器人与结构化环境下高效单一功能自动化 , 正在智能物联网环境下 , 实现协同融合 。
我们基于多年的中德合作平台 , 在深入研究融合自然认知系统研究的记忆、学习、知识表达和推理、物体识别、决策、交互等进展 , 应用在机器人的高层知识获取和学习、自然人机交互、多源信息的实时获取与集成、日常复杂环境的快速理解、基于多传感的精细灵巧操作等领域 。 一个标杆项目是近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德国科学基金会的组织和大力支持下 , 中德跨区域协同研究中心重大国际合作计划“跨模态学习的自适应、预测和交互” , 作为有史以来中德合作的最大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项目 , 联合了中德双方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最强团队 , 将为未来的强人工智能提供引擎技术 。
服务、工业、特种、医疗机器人已成为社会刚需
新京报:在今年的大会上 , 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引人注目 , 机器人会成为社会“刚需”吗?
张建伟:后疫情时代 , 为人类服务的需求场景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具体:用具有多模态传感智能的制造、建造及农业自动化来提质增效;医疗健康护理自动化 , 智能驾驶、家居、教育等等 , 都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落地场景 , 也将给未来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丰富的项目题材 。
事实上 , 服务、工业、特种、医疗机器人已经成为社会的刚需 。 作为专业研究人员 , 我们研究人工智能 , 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 我们最看重的 , 也是机器人终归要有的实用性 , 例如辅助驾驶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救灾救险机器人等等 , 让他们去做人不想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 , 例如那些危险的、工作环境恶劣的、无聊的流水线工作 。 这点对当今的中国尤其重要 。 中国依赖廉价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制造业 ,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耗尽 , 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 如果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大部分的人工 , 就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