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在太空漫步航天员要经历怎样的考验?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揭秘

8月20日 ,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 , 聂海胜、刘伯明出舱作业 , 主要安装舱外的热控扩展泵组、抬升舱外全景摄像机以及组装舱外工具箱 , 汤洪波留在舱内执行指挥与协作任务 。
推开太空的“门” , 眼前是怎样的风景?想在太空漫步 , 航天员要经历怎样的考验?相比于神舟七号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 空间站阶段的有何异同?对此 , 采访人员专访了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 。
问: 航天员为何要进行出舱活动?在舱外 , 航天员都可以做些什么?
杨宇光:载人航天有三大基本技术 , 分别是天地往返技术、交会对接技术和舱外活动技术(也叫“太空行走”) 。 既然是基本技术 , 就表明它非常重要 。 回顾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 舱外活动始于1965年 , 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进行了人类第一次舱外活动 , 当时发展这项技术主要是为登月 。 从50年代后期开始 , 美国和前苏联展开激烈的太空竞赛 , 目标是将人类送上月球 , 那就必须解决出舱活动技术 , 航天员才能走到月球表面开展活动 。
实现载人登月后 , 出舱技术陆续应用在空间站建设和其他航天活动中 。 空间站建造方面 , 在美国“天空实验室一号”、前苏联的“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以及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的组装建造过程中 , 航天员出舱活动都功不可没 , 甚至还能力挽狂澜 。 比如 , 美国“天空实验室一号”入轨后发生严重故障 , 多亏后来发射阿波罗飞船 , 三位宇航员出舱维修 , 才使它恢复了正常工作 。
除了航天器维修维护 , 出舱的意义还在于开展科学研究 , 包括采集科研样本、安放科研设备等 。 总的来说 , 无论是载人登月、在月球表面开展科学考察 , 还是在空间站进行设备测试、维修和科研活动 , 出舱技术都不可或缺 。
问:为了顺利完成出舱任务 , 航天员必须做“多面手” 。 他们都要做哪些准备 , 掌握哪些技能?
杨宇光:早期航天活动 , 几乎所有航天员都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 ,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身体素质好 , 另一方面 , 驾驶飞机操作极其复杂 , 他们在复杂操作、紧急情况处理方面很有经验 。
舱外活动对航天员主要提出两方面要求 。 第一 , 航天员要具备航天器维修维护和开展科学实验的科学素养 , 知识储备和操作能力都要有;第二 , 舱外环境特殊 , 失重或者微重力条件严重限制人的行动 , 如果没经过适应性训练就很难在太空进行操作 。
从航天历史上看 , 1965年 , 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人类首次太空行走后 , 美国宇航员爱德华·怀特也进行了太空行走 , 但完成情况都不理想 , 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 到了1966年 , 双子星座12号任务中 , 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进行了美国双子星座计划的最后一次太空行走 , 非常成功 , 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
为什么这次太空行走如此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奥尔德林是潜水的爱好者 。 大家知道 , 人在水中的漂浮状态和失重状态非常相似 。 潜水经验帮助奥尔德林驾轻就熟地完成太空行走 。 也正因如此 , “中性浮力水槽”成为开展航天员训练的“标配” 。
这种环境对人的体力消耗极大 。 每一次水槽训练后 , 航天员们都是浑身大汗 , 中午吃饭累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 但也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 , 他们才能“举重若轻”地完成出舱任务 。
问:我们看到 , 航天员在舱内和舱外穿的航天服不一样 。 舱外航天服是不是也有讲究?
杨宇光:太空行走是高风险行为 , 舱外航天服必须提供全方位保护 。 它相当于一个缩微的独立航天器 。 我们看到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准备出舱时 , 并非一开始就穿上我们乳白色的舱外航天服 , 而是先穿上一个蓝色的、带有很多管子的衣服 , 我们称之为“通风液冷服” , 它将水作为冷却液来冷却身体散发的热量 。 由于舱外航天服需要屏蔽舱外空间辐射、高低温真空环境等恶劣条件 , 因此它的密闭性强 , 但散热性不佳 。 人在舱外活动的时候活动量极大 , 由此产生的热量必须及时带走 , 光靠通风是不够的 , 还需要用导热性更强的液体 。 这只是一个方面 , 航天服非常复杂 , 航天员也要进行相关训练 , 绝不是简单的“穿衣服”而已 。
问:神舟十二号出舱任务时间 , 明显比神舟七号的时候长了很多 。 空间站阶段的航天员出舱任务和神舟七号相比 , 有何不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舱外活动技术有了大幅提高?
杨宇光:神舟七号时 , 中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太空行走 , 相当于解决了有无问题 。 以气闸舱为例 , 航天员从舱内的正常大气压环境走向舱外真空环境 , 需穿过气闸舱进行过渡 , 气闸舱逐步泄压到真空状态后才能打开舱门出舱 。 神舟七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舱组成 , 它将轨道舱作为气闸舱使用 。 神舟飞船返回舱加上轨道舱的内部容积只有约7立方米 , 后来我也听刘伯明做过报告 , 他们进行各种操作 , 手几乎只能沿着航天服的缝隙移动 , 可见空间多么狭小 。
他们当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 比如出舱时舱门打开困难 , 还有传感器故障导致虚报火警 。 航天活动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由此可见一斑 , 所以说 , 在相当有限的的条件下 , 翟志刚成功出舱挥舞五星红旗 , 并把舱外的一个样本取回舱内 , 无疑是中国航天的重要里程碑 。
相较之下 , 神舟十二号的气闸舱(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更宽敞、出舱舱门开启更顺畅 , 同时还肩负着更多关键技术验证工作 。 比如机械臂操作、紧急情况返回、科学仪器安装等等 , 操作比之前复杂得多 。 应当说 , 从整个飞行任务的意义来看 , 神舟十二号出舱任务对于关键技术验证和掌握意义更大 , 也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和科学实验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
问:您刚才也提到了机械臂 , 它被称作目前同类航天产品中复杂度最高、规模最大、控制精度最高的空间智能机械系统 。 它能发挥哪些作用 , 在舱外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国际空间站是否也有机械臂 , 它是不是空间站必备的工具?
杨宇光:机械臂最初由加拿大制造 , 当时也称“加拿大臂” , 最早发展于美国的航天飞机 。 上世纪80年代初 , 美国航天飞机首航试飞后 , 很快就用机械臂进行释放卫星、抓捕失效卫星等空间操作;在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国际空间站的建造、维护、科研中 , 机械臂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可以说 , 只要开展空间站等高复杂度的航天活动 , 机械臂就是“必选项” 。
天和核心舱上配置了一个机械臂 , 最多能承载25吨的重量 , 是空间站任务中的“大力士” , 我们称之为“大臂” 。 将来 , 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上还会有“小臂” 。 大臂长约10米 , 小臂长5米 , 两个机械臂就像两只手一样配合操作 , 组合起来还能形成一个15米长的机械臂 , 操作范围更广 , 能做更多科研活动 。
中国空间站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 , 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 我们要验证机械臂的许多技术 。 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的重量都在20吨以上 , 这意味着机械臂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移动能力 。
送航天员到舱外特定位置进行操作也是个复杂的过程 , 我们的机械臂和人的手臂一样 , 由7个关节组成 , 具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 。 这7个关节如何进行路径规划、选择一条便捷又安全的路线 , 也需要做特殊的设计和考虑 。
我们还注意到 , 刘伯明在第一次出舱时还验证了紧急情况应急返回技术 。 空间操作风险高 , 比如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出现了误操作 , 机械臂不停向前运动 , 那是非常危险的 , 所以必须具备航天员在任何时候都能紧急返回节点舱的能力 。
机械臂这样一个精密而复杂的设备 , 在太空恶劣的环境里 , 必须考虑极高温极低温、空间辐射、微流星、空间碎片等影响 。 真空环境里还有干摩擦(也称“冷焊”)现象 , 两个金属表面如果长时间贴在一起 , 就会粘在一起就分不开了 , 这也是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
问:航天员出舱活动是否存在风险?为了尽可能避免风险 , 我们都做了哪些保障?
杨宇光:从整个人类的载人航天的发展历史来看 , 出舱活动的确风险极高 , 人类第一次出舱就遇到因压差问题航天服膨胀、宇航员难以返回舱内的严重问题 。
在航天员保护方面 , 舱外航天服是“护身铠甲” 。 美国“双子星座”计划也进行过多次出舱活动 , 前面几次都不是非常成功 , 尤其是当时航天服的散热设计不太合理 , 没有我们刚才提到的通风液冷服 , 美国航天员赛尔南出舱活动时 , 由于服内热量散不出 , 温度特别高 , 他几乎都要晕过去了 。
在太空真空条件下 , 太阳辐射到一平方米大小的能量是1300多瓦 , 航天服必须把这个巨大的能量反射掉 。 现在空间碎片情况越来越严重 , 各种微小空间碎片的轨迹是非常难预报的 , 它要是穿透了航天服 , 就会造成航天服失压 , 威胁航天员生命 。 此外 , 它的压力保持、供氧、除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湿度和温度调节 , 还包括供电等也都很复杂 , 易出现问题 , 所以这方面要进行非常多细致的技术攻关和充分的地面实验 。
在紧急情况下 , 航天员要具备快速(半个小时以内)返回气闸舱的能力 , 这也是刚才提到的验证机械臂相关技术 。
总而言之 , 我们在做任务设计和航天服设计的时候 , 必须考虑各种非正常突发情况 , 充分保障我们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 但是 , 哪怕我们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 出舱活动风险也不可能完全等于0 。 也正因如此 , 能够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 , 应当说也是航天员中的佼佼者 。
【技术|在太空漫步航天员要经历怎样的考验?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揭秘】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