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与“短鼻家族”一起旅行


设计|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与“短鼻家族”一起旅行
文章图片


设计|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与“短鼻家族”一起旅行
文章图片


设计|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与“短鼻家族”一起旅行
文章图片


设计|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与“短鼻家族”一起旅行
文章图片


设计|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与“短鼻家族”一起旅行
文章图片

大象迁徙设计步骤 。 张玉佳/制

设计|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与“短鼻家族”一起旅行
文章图片

漫画:程璨

《大象 , 回家了》沉浸式体验新闻
“大象竟然都走了500多公里了啊!”“小象是在出走的路上生的啊!”“它们都出来十几个月了啊?”
6月中旬 , 一场关于大象出走的选题策划会在报社召开 , 讨论的主题是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报道 , 才能最好地展现当时已经向北迁移了15个月的亚洲象“短鼻家族” , 它们这一路上都发生了什么 , 大象出走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 人和大象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
从2019年8月推出第一款“沉浸式体验新闻”《红军桥日记》 , 用全景VR、声音、图片、影像等全媒体融合手段记录新闻;到2020年4月用时间轴的方式展现战疫视觉全纪录的《武汉影像记“疫”》;再到今年4月 , 用AI技术制作推出沉浸式互动作品《你若记得我便活着》 , 中国青年报社“融媒云厨”一直在尝试“沉浸式体验新闻”的创作 , 也越来越擅长使用全景VR、AR、视频、声音等多样的交互形式 。
在大象北移的选题会上 , 我们一致认为 , “沉浸式体验新闻”是最适合的呈现形式:可以用地图做视觉载体 , 将大象行进路线的每个点位用丰富的故事和科普串联 , 视频、文字、图片、图表都可以是表现形式 , 再通过后期的编辑、视觉设计和技术编程将其制作成一个读者既有互动性 , 又有参与感的“沉浸式体验新闻” 。
与以往采访不同 , 两名前往一线的采访人员带着采集沉浸式素材的“任务”出发 。 他们沿着大象行进的路线深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 , 用时两周 , 循着亚洲象的行走路线 , 拍摄到了大量珍贵的大象照片 , 并采访了近60位与象打过交道的村民、专家、志愿者等 。
第一手的素材拿到了 , 但我们的“沉浸式体验新闻”制作才刚刚开始 。 尽管已经做了不少“沉浸式”产品 , 但每做一次对我们都是一种全新的开始 , 逻辑、框架、互动都要重新设计 。
所以 , 为了追求最佳的视觉效果、交互体验和新闻时效 , 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又加班了 。 一张看似普通的大象迁移地图 , 其实是此次设计中遇到的最大技术难点 。
几经波折后 , 我们采用背景填充方法 , 将地图中路线部分挖空成透明状 , 通过滑动页面进行控制填充地图背景图层的区域范围 , 来实现动态的象群迁移路径 。
随着制作的深入 , 新的问题不断涌现 , 如北上路线会影响到返回路线、移动端和PC端宽高比有别的显示问题、各种不同分辨率显示器的兼容问题等 , 经过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反复的沟通讨论 , 决定采用分版本、分阶段显示绘制地图 , 整个作品中 , 共使用十多张地图图片 。
之后 , 在保证地图路线进度准确的同时又确保了地图上每一个点都正确对应一个故事、一张照片或是一个短视频 , 测试了十多遍后 , 使本次产品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 。
在这款产品的最后 , 我们还专门设计了隐藏“彩蛋”——将照片设计为带作品二维码的明信片 , 长按保存图片即可获得 。
这款产品历时两个月 , 有3万字的文字材料 , 6000多张照片 , 上百条视频 。 最终通过记录大象从“北移”到“南归”经过的16个地点 , 将这些素材精编为过万的文字内容 , 1条长视频 , 6条短视频 , 1个VR场景嵌入 ,11张摄影作品及5张明信片设计 , 多维度回顾了大象北移南归的全过程 。
虽然我们没有专门的团队 , 但大家一直在探索 , 为制作更高质量的作品而努力 。
最新的消息是 , 象群已重返适宜栖息地 , 均在监测范围内 , 整体平稳 , 人象平安 。
大象回家了 , 我们的“沉浸式体验新闻”会一直在路上……
【设计|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与“短鼻家族”一起旅行】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程璨 陈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