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37名家长联名“请愿”7岁孩子转学 家长不“鸡”娃反被排挤?( 二 )


然而,在严格监管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之后,很多家长依旧不愿意“坐下来” 。他们担心自己“坐下来”了,其他家长依旧“站着”,自己的孩子必定在“提高1分干掉千人”的升学竞争中吃亏 。
于是,在校内,默许学校违规布置作业、补课,在校外,学科类培训从公开走向“地下”,“保姆式家教”“高端私教”受追捧 。
可以说,“减负”也成为家长间的博弈——你“减”,别人不“减”怎么办?在“减负”博弈中,很多家长陷入“囚徒困境”之中 。主动跳下“应试军备战车”的家长少之又少 。
在这些“特立独行”的家长“跳下车”的行为对其他家长不构成影响时,其他家长没意见,否则就会像此事中被孤立的家长一样变成众矢之的,甚至本该维护学生与家长利益的家委会也成了学校为学生“增负”的“工具” 。
【视点·观察|37名家长联名“请愿”7岁孩子转学 家长不“鸡”娃反被排挤?】说到底,“双减”要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实效,只盯着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的规范办学是不够的,仍需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
为此,有必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学校办学改革,及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家长形成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才能让我们的基础教育走出“减负”的“囚徒困境”,不再出现7岁孩子因作业问题被联名要求转学的荒唐事 。
文/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李潇潇 校对 刘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