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互联网拆墙满月:外链屏蔽的问题尚未完全解除( 二 )
光大证券在研报中表示 , 《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影响集中在个性化推荐以及数字广告方面 。
新防火墙:
平台需承担更多责任
2021年可称为“数据安全元年” 。今年以来 , 《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密集出台 , 《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也列入国务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虽日趋完善 , 但信息泄露事件仍时有发生 。近日 , 有大量得物App用户在网络平台投诉 , 称自己的购物信息被泄露 , 接到诈骗电话 。
一名接到过类似电话的用户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对方自称得物客服 , 能够准确说出自己在得物的购物经历 , 以误开通扣款业务为名 , 要求用户根据自己的操作指引取消业务 , 实则为诈骗 。
互联网平台信息泄露并非偶然事件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目前互联网平台上的个人信息泄露 , 需区别是主动泄露还是被动泄露 。比如以主动泄露个人信息进行贩卖交易和被黑客攻击而泄露个人信息这两者来举例 , 前者情况互联网平台的责任更大 , 而后者的情况下 , 黑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
不过 , 根据即将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也需承担更多责任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 , 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 , 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 , 给予警告 , 没收违法所得 , 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 , 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拒不改正的 , 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
高同武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解释称:“平台应对收集的用户个人信息采取必要措施 , 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 。造成信息泄露的 , 则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 严重的话将可能承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刑事责任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多家互联网公司近日已针对个人隐私保护出台新举措 。例如8月20日 , 淘宝宣布已于近期更新用户信息加密技术 , 针对订单处理、仓储物流和客户关系管理三个部分 , 进行了用户信息加密 , 软件服务商和商家无法再从淘宝得到收件人姓名、手机号、电话、地址 , 这些信息将被加密处理为收件人ID字段;10月15日 , 腾讯官方表示 , 公司将于近期成立“个人信息保护外部监督委员会” , 并公开招募委员会成员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服务|互联网+税务让服务更优质 杭州代开发票税务进入新局面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