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芯片荒,宿命难违?( 三 )



视点·观察|芯片荒,宿命难违?
文章图片

芯片产业平均每三年,就会遇上一次周期性需求同比激增(紫色折线图) 。图片来源:Kearney 。

为什么半导体产业有三年周期之说(上图)?全球科技企业是否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坐等周期完结?要了解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从供应链运作的特性入手,探讨什么是半导体周期到底从何而来 。
事实上,供应链的利润来自产能,而供应链的最大产能,则取决于供应链的生产线规模 。而供应链的生产线规模,则源自企业在机器和厂房等的前期投资 。换言之,只要供应链愿意在前期花更多的钱去投资生产设备,产能就能轻松上升了 。可是,倘若遇上产品需求锐减,即使半导体产业在这时候减少产能,但已经花费的前期投资不可能回收,这将严重影向供应链的盈利能力 。
上述的现在,在半导体产业就更为更为明显 。毕竟芯片需要高度技术,也必须使用顶尖的生产设备,所以需要巨大的前期投资 。以中芯国际为例,他们在半导体产业的地位,远不如台积电、三星或英特尔;但据报道指出,他们在 2019 年建造一家新的晶圆厂,总投资额仍然高达120 亿美元 。想象一下,如果中芯国际无法榨光这条生产线的产能,巨额投资可能化为乌有 。
可见,产能利用率就是芯片代工厂的生命线:产能利用率过高,无法实现营收最大化;产能利用率过低,则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 。因此在最近 10 年,大部分生产芯片的晶圆厂,产能长时间处于 80% 以上,所以芯片代工厂往往缺乏充足的后备产能,能在短时间内增产 。倘若遇上了芯片荒,这些芯片代工厂必须再次投入大笔前期资金,建设全新的生产线 。

视点·观察|芯片荒,宿命难违?
文章图片

问题是芯片生产线高度技术密集,所以要重新建设这样的一条生产线,仍然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指出,建造一个大型晶圆厂,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突然出现的芯片需求 。
由于晶圆从决定增产到付运芯片之间,有着相当大的时间差;科技产业也不可能按着当下的经营环境,实时调整芯片需求;他们只能预测未来的市场趋势,并提早大约一年,向半导体产业提出需求 。但人类毕竟无法准确预知未来,当产业预测错误芯片供应变得紧张,他们就会赶紧追加订单;但追加的订单并不能立即满足需求,反而在一至两年后才付运之时,芯片产能却会讽刺地变得过剩 。
这就是半导体产业所谓的“三年周期”的由来 。
问题的真正根源:芯片需求越来越难预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