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的目的不是发论文 , 而是要为推动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中白学院大四学生王禹同从大二开始便进入团队年轻骨干郝鹏教授课题组 , 他清晰记得当初老师对他说的这番话 。
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 王禹同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 , “我渐渐明白 , 科研就是试错的过程 , 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才能担起服务国家需求的重任!”两年多时间 , 王禹同从一名学术“小白”成长为骨干成员 , 一路走来 , 科技报国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 即将毕业的他成功保研 , 选择继续深造 , “我一定要学好专业本领 , 更好为强国梦助力” 。
投身强国伟业 书写奋斗青春
“科研能够反哺教学 , 同时教学也能够滋养科研 。 ”这是王博一贯的追求 , 他带领的既是一支深耕三尺讲台的年轻教师队伍 , 也是“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研究生导学团队 , 更是一群投身国家重大需求一线的青年科学家 。
2007年起 , 王博就带领团队专注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 , 先后为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发动机和飞行器实现大幅减重千余公斤 。 长期服务于国家需求的王博深知 , 只有在工程一线学习锻炼 , 才能培养出堪当大任的创新苗子 。 2008年 , 在与航天一院一部共建“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以来 , 王博带领团队探索出了“双导师制”“驻所培养”以及“暑期短期课程”相结合的育人方式 。
“还记得当年王博老师常说 , 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是我们的幸运!”骆洪志是王博带的第一届研究生 , 得益于扎实的力学基础和一年多的驻所培养机会 , 骆洪志毕业后直接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录用 , 现已成长为高级工程师 。
正如王博所说 , “我们培养的学生 , 要有科技报国的人生志向 , 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领” 。 路漫漫其修远 , 大工力学人将始终怀揣科技报国理想 , 继续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途中谱写红色育人新篇章 。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吴琳
推荐阅读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VIA|x86研发团队卖给Intel后 VIA出售厂房和设备:北美分部就此终结
- 团队|深信院41项科研项目亮相高交会 11个项目获优秀产品奖
- 团队|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引导编辑效率提高3倍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团队|生物技术成茶产业提质“金钥匙”
- 团队|俞敏洪首场助农直播带货,寻找新商业模式和老师转型方式
- 团队|年终策划 | 航天专家史青:为火箭“体检”给火星车装“耳朵”
- 智慧|大连自贸片区推出食品生产加工“5G+AR”智慧监管新模式
- IT|大疆车载业务团队快速扩张 成员已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