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被冰冻的“新东方们”:倒闭、跑路、换路·····( 六 )


在互联网渗透困难的低线城市和县城 , 这样的无序表现得更为明显 。
王其在北方某县城开办了一家美术机构 , 主要招生对象的是3岁以上 , 12岁以下的孩子 。 他告诉36氪 , 当地县城还没有出现较大型的素质教育机构 , 大都是小作坊类型的 。
也许是远离一线中心 , 王其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巨头的威胁 , “小县城大都是熟人社会 , 而素质教育也没有什么考量标准 , 巨头进来也不一定能影响到我们 。 ”
邱彦峰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 在他看来 , 目前巨头的进驻不一定会加速市场的竞争 。 核心在于客群的差异化 , “市面上的素质教育机构大都针对3至10岁左右的学生 , 而K12学科机构的原有客群大都在9岁以上 , 整体重合的空间并不大 。 ”
挑战转型的背后 , 抓住需求或许才是决胜的关键 。 在邱彦峰看来 , 学科教育代表了应试的刚性需求 , 但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指向并不明确 , 这也就导致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相应素质培训科目时处于一个信任度不高的状态 。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长向36氪表达了这一困惑 , “在当下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 我们还是想让孩子先补足文化课 , ‘特长’相关的课程只是作为补充 。 ”
在栗子的班级中 , 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 , 学习书法不过是家长对于孩子“托管”的方式之一 , “能否写好 , 写的是否好 , 如果没有刚性比赛需求 , 是无法评判的 。 ”
当下 , 巨头的进入尚未在素质教育赛道掀起水花 , 无论是栗子、王其 , 还是张妍琪 , 他们都没有因为巨头入场而失去生源 , 焦虑依旧围绕在行业本身 。
栗子告诉36氪 , 目前最为忐忑的是寒暑假培训时间的变化 。 “据说寒暑假会有单独的细则安排 , 这是我们的培训旺季 , 如果这块时间也被挤压 , 课程的周期将会再度拉长 。 ”
回到文章开始时为转型挣扎的县城英语培训机构校长周然那里 , “栗子们”焦虑的排课时间却令她羡慕不已 。
苦苦等待更明确的信号的同时 , 周然拒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 , 理由是“心情低落” , 排解郁闷的方式是高频率地更新朋友圈 。 她的最新一条状态是——“娃想学 , 我想教” 。 简单的六个字 , 是周然朴素而诚实的表达 , 却恰当地书写了当下众多教培从业者的茫然不知所措 , 以及小心翼翼怀揣着的那份期待 , 美好而坚定 。 (来源:36氪财经)
(应受访人要求 , 本文周然、栗子、王其、刘明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