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从事基础研究 , 但赵东元的研究跟实际应用结合得相当紧密 。
“化学是离工业最近的一门基础学科 , 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实现转化 。 ”经过不断压缩成本 , 赵东元团队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业化生产 , 开展大规模制备 。
而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发明 , 科技活动往往有一个共同点 , 就是传承与创新 , 赵东元的团队也不例外 。
除了赵东元 , 项目其余的获奖人都是他的学生 。 “我研究这个领域20多年 , 团队现在加在一起上百人了 , 最初是十几人 , 可以说做基础研究的队伍是非常大的 。 ”赵东元说 , 最开心的是看到学生一个个成长起来 , “这也是当老师桃李满天下的乐趣” 。
奖励办数据显示 , 2020年度获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 , 其中 , 研究时间10~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 , 占比38.9% 。
【国家|持续激励基础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奖 成果涌现】另外 , 为贯彻实施《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关于三大奖调整奖励对象由“公民”改为“个人”的要求 , 奖励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 , 2019年首次在自然科学奖中试点向外籍专家开放 。 2020年度 ,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全部向外籍人士开放 。
企业参与度提升
在各类科技活动中 , 企业的作用愈加凸显 。
“十四五”规划指出 ,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9月22日 ,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 , 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 具体来看 , 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18673.8亿元 , 比上年增长10.4%;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3408.8亿元 , 增长10.6%;高等学校经费支出1882.5亿元 , 增长4.8% 。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6%、14.0%和7.7% 。
今年的国家科技奖中 , 也不乏一些企业的身影 。
由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影医疗”)牵头 , 携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协同创新 , 共同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荣获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项目攻关突破了谱仪、射频功放、梯度功放、梯度线圈、射频发射线圈、超导磁体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 , 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3.0T高场磁共振并实现整机制造与应用 , 填补了国内空白 。 这也是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时隔14年再度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推荐阅读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堆芯|全球首座,世界领跑!
- IT|Omicron影响持续蔓延 捷蓝航空拟取消约1280架次航班
- 集聚|向全球应用创新策源地持续迈进 上海“双千兆”应用体验中心正式揭牌
- 生物化学|我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
- 国家|张云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国际第一方阵
- 项目|航天长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ECMO系统研发”原理样机联调成功
- 国家|光明日报评论员:向扎根基层的青年学子致敬
- 可持续性|人工智能将重塑健康管理,业内专家认为可持续性是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