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海底捞关300店求生,都是扩张惹的祸?( 二 )
隐藏在海底捞这场扩张潮背后的其实正是这样一张问卷:海底捞到底能否驾驭千店?
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海底捞本身的运维能力不难驾驭千店,但是迅速拓展海量新店,意味着品牌的消化周期被严重压缩 。“你的人才储备、流程熟悉度都会因为急速扩张而被迅速稀释,就好比再强大的拳手也不可能连续5天参加顶级比赛 。”
但海底捞并未停下脚步去消化 。2021年,海底捞继续扩张,在6个月的时间里海底捞净新增门店数依然达到299家 。
隐患已然出现 。
在2020年高速扩张阶段内,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已经开始下滑 。在2019年,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可以维持在4.8次/天,随着门店量激增,在2020年这一数据下滑到了3.5次/天 。对于连锁餐饮而言如果平均翻台率发生了1次/天甚至更高的下降,意味着发展态势出现了明显问题 。通过海底捞财报,不难看出2020年业绩的低迷,虽然营收同比增长,但海底捞的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86.8% 。
“苦果只能由我们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 。”在公开信中,海底捞团队如此表示 。
这是一场典型的扩张失调综合症:来自海底捞的信息显示,从2020年至今,部分选址点位出现了问题,在急速扩张状态下,对于“点位”的评估和抉择出现失误;与此同时,伴随急速扩张,海底捞现有的人才梯队培养速度和点位覆盖扩张速度之间是失调的,这意味着当新店建成后,海底捞能够协调匹配的优质人才有限 。
早在今年9月,就有火锅行业研究者对虎嗅表示,2020年以来的急速扩张,对“海底捞”过往的某些“根基性策略、模式”都形成了挑战 。“连锁餐饮是一门持续和人性做斗争的生意,当一味追求大、快时,一些源自人性底层的挑战、隐患会被无形中放大 。”
这位人士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海底捞的问题出现在“人”的环节 。“选址、服务甚至供应链最终的执行者都是人 。而海底捞的模式,对于门店店长及核心骨干员工的依赖度极高,你可以在短期内建成五六百家新店、让供应链覆盖这些终端,但你很难在几个月时间里培养出一批真正达标的人才 。”
从资本市场上,不难看出海底捞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刻 。截至11月5日,海底捞收盘报价21.05港元,总市值为1149亿港元,距离年内市值最高点跌幅已经超过70% 。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海底捞市值蒸发3500亿港元左右 。
“断尾”求生
据周兆呈透露,在抉择哪些店被关停时,有三个评估维度 。海底捞组成了专门的团队,重新评估“点位”所在商圈的环境及门店客流量 。据悉在部分区域,还聘请了第三方团队来协助调查 。一些从“环境基础件”本身,不具备开店可能的点位,将是这次调整的优先目标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
- 视点·观察|拍照搜题等同作弊 App叫停后如何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