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科学家精神闪耀光芒( 三 )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说 , 高温气冷堆从概念提出到工业规模核电站建成 , 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 , 没有一批耐得住寂寞的科技工作者长期坚持是很难完成的 。
“实现自主创新 , 必须解放思想 , 敢想、敢干 , 勇于挑战‘无人区’ 。 同时 , 还要心无旁骛 , 专注、勤奋 , 具备‘十年磨一剑’的韧性 。 ”王大中说 。
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寒武纪特异保存化石与节肢动物早期演化”是项目组立足祖国边疆 , 经过15年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取得的成果 。 为了寻找节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奥秘 ,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教授团队“与石为伴” , 百次千次地敲打石头 , 从化石采集到成吨微体化石样品的酸泡处理 , 获得了大量的原始数据 , 首次确认真正的甲壳动物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早期 , 从理论上确立了其在节肢动物演化树上的重要位置 。
“古生物学是冷门学科 。 唯有长坐‘冷板凳’ , 用数十年如一日的热情才能慢慢接近它 。 ”张喜光教授说 。
钟南山呼吸病防控创新团队从1979年建立以来 , 深入研究“呼吸疾病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机制以及早期干预”等科学问题 。 团队主攻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肺癌、慢阻肺和以哮喘为代表的过敏性疾病 , 研发适合国情的疾病防治手段和药物 , 对中国呼吸疾病的防控和诊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 推动了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与发展 。
“这个奖项肯定了团队研究的方向 , 就是要研究国家急需要的、最需要的东西 。 ”钟南山说 。
包信和院士谈及自己的研究领域时说 , 在“纳米限域催化”研究道路上 , 团队坐了20多年的“冷板凳” 。 只要方向对 , 就不怕路途遥远;只要坚持 , 再冷的板凳也能焐热 。 (采访人员 刘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11日 第 09 版)
【团队|科学家精神闪耀光芒】责编:赵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