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
从理论上来说 , 形成一个恒星质量的黑洞是比较容易的 。 只需要等待一颗大恒星寿命终结 , 然后它的核在自重作用下坍塌 。 若该核的质量大于2至3倍太阳质量 , 则它将成为黑洞;若小于2.2倍太阳质量 , 则形成中子星;若小于1.4倍太阳质量 , 将成为白矮星 。
两个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 。 如果这两颗发生碰撞的中子星进行合并 , 合并后的对象能够超出临界限制 , 则可能产生一个黑洞 。 但是这个限制是什么呢?《物理学评论快报》里的一项新研究着手研究了这个问题 。 该小组对中子星的合并进行了几次计算机模拟 , 发现这个临界极限 , 不仅与两颗恒星总质量有关 , 还取决于中子星的内部结构 , 对于后者我们仍未完全了解 。
中子星中夸克核心的说明 。 来源:CSC-IT科学技术中心JyrkiHokkanen
中子星的内部取决于核物质的状态方程 , 该方程描述了例如物质的坚硬程度以及其传导热量的能力等特性 。 此外 , 还提出了几个状态方程 , 每个状态方程的性质略有不同 , 因此该团队使用一系列状态方程模拟了合并 。
他们发现 , 如果中子星的内部比较有弹性或者“柔软”一些 , 那么即使是小中子星的合并也能产生黑洞 。 但是 , 如果内部较硬 , 则不能塌陷并形成黑洞 。 反之 , 这种合并将会产生一个相对较大 , 而且能够快速旋转的中子星 , 该中子星可以抵抗引力坍塌 。 确定结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两个核在碰撞过程中是否分裂成了夸克 。
LIGO-Virgo发现了中子星合并 。 图片来源:西北大学LIGO-Virgo / FrankElavsky
这项研究对我们理解中子星和黑洞至关重要 。 2017年 , 引力波观测站LIGO和Virgo探测到了两颗中子星的合并 , 尽管他们无法分辨合并的结果是产生了黑洞还是一颗更大的中子星 。 物换星移 , 人们势必会观测到更多类似的合并 , 并最终确定创造黑洞的临界极限 。 结合这项新研究 , 我们应该能够找到对中子星内部进行准确描述的状态方程 。
【中子星|中子星相撞会产生宇宙最强天体?科学家给出猜想】相关知识
中子星是一颗巨大的超巨星的坍缩核心 , 总质量介于10到25个太阳质量之间 , 如果其富含金属 , 质量还可能更大 。 [1]中子星是除黑洞和假想的白洞、夸克恒星和奇异恒星外 , 体积最小但密度最大的恒星天体 。 [2]中子星的半径约为10公里(6.2英里) , 约为太阳质量的1.4倍 。 它们是由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炸和引力坍缩共同作用产生的 , 其核心被压缩超过了白矮星密度 , 达到原子核的密度 。
中子星一旦形成便不再主动产生热量 , 会随着时间推移冷却下来;然而 , 它们仍可能通过碰撞或积聚进一步变化 。 这些天体的大多数基本模型表明 , 中子星几乎完全由中子组成(没有净电荷 , 质量略大于质子的亚原子粒子);在中子星的条件下 , 存在于普通物质中的电子和质子结合起来产生中子 。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描述 , 中子星因受到中子简并的压力 , 不会进一步坍缩 , 就像白矮星受到电子简并压的支持不会发生坍缩一样 。
然而中子简并压力本身并不足以支撑一个超过0.7M的物体[4][5] , 排斥核力会在支撑更大质量的中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如果残余恒星的质量超过托尔曼-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约2倍的太阳质量) , 简并压力和核力的结合就不足以支撑中子星 , 它会继续坍缩形成黑洞 。
作者:BRIAN KOBERLEIN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 , 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 , 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凝胶|高交会刮起 “专精特新”风 “小巨人”撑起大视野
- 山西|移动5G+智慧成果亮相山西数字化转型大会
- 泡芙|传下去
- 硬件|一个时代落幕 佳能:1DX3将会是旗下最后一款旗舰单反
- 转向|时代落幕,佳能:1DX3 将会是旗下最后一款旗舰单反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娱乐性|新华全媒+|探秘冬奥会“黑科技”:当冰壶遇上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