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二 )


与此同时 ,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持续扩大开放 , 地铁、机场、国际会议、重大赛事等安保要求也越来越高 , 国产技术却捉襟见肘 。 嗅爆犬作为传统探测方式 , 不仅成本大 , 且准确率不高 , 还面临“生老病死”的难题 。 “我们深感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 ”
周期太长、投入太多、风险太大……传感器研究 , 没有捷径可走 , 少则十几年 , 多则数十年 。 1998年回国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后 , 在当时楼道里还经常“浓烟滚滚、气味扑鼻”的实验室条件下 , 房喻带着学生开始破解传感器“薄膜荧光探测”技术之谜 。
在许多学生的回忆中 , 房老师实验室的灯光 , 常常亮至晚上10点 。 即便是除夕之夜 , 也要师母大驾光临 , 才能把他从实验室请回家过年 。 “房老师的春节 , 往往只过一天 , 大年初二就回实验室了 。 ”学生丁立平说 。 这在房喻看来却很正常 , 因为“教授一定是走得最晚、来得最早的那个人 。 自然科学必须要踏踏实实 , 做好每个环节 , 玩不得虚的 。 ”

技术|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文章图片

叠层式传感器件
与专业嗅爆犬“气味识别”的工作模式相似 , 荧光探测也是基于嗅觉 , 但需要在“敏感薄膜材料”上取得突破 。 为了排除“异味”干扰 , 房喻举着臭袜子 , 托着烂苹果 , 和学生一道做分析实验 。
2010年 , 时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的房喻 , 拒绝了前往知名985高校的“升职”机会 , 原因很简单 , “我一旦走了 , 传感器的研究有可能全部荒废”;2014年 , 他又坚决“请辞” , 从校长职务上退了下来 。 “说实话 , 这些对我的吸引力没那么大 。 我想把时间腾出来 , 赶紧将计划中的研究做好 , 这也是我回国的初心 。 ”
“化学讲变化 , 重转化 , 如果思维僵化 , 可能一事无成 。 ”正是在不断求变、反复试验的“化学”思维引领下 , 房喻带领团队 , 从领域几乎公认的共轭高分子路径毅然转向小分子 , 成功实现了对敏感材料技术的突破 。 在传感器硬件结构方面 , 首创了叠层式薄膜传感器结构 , 打破了波导管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 研制出真正属于中国人自主制造的隐藏爆炸物荧光气相探测技术和装备 , 实现了对30余种常见制式、非制式爆炸物的超灵敏、高选择和快速探测 , 探测范围之宽、灵敏度之高、速度之快 , 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2014年 , 房喻团队研发的“隐藏爆炸物超灵敏探测装备”正式问世 , 在爆炸物探测种类、敏感器件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上 , 均对国外同类仪器实现了超越 。 “即便装过爆炸物的容器清洗40次以上 , 接触爆炸物的手清洗2到3天 , 我们的技术都可在数秒钟之内 , 将其检测出来 。 ”房喻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