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五 )



技术|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文章图片

房喻学生彭军霞等人研制的轻质高强材料
在房喻团队的实验室墙上 , 挂着一张《中国智造2025》全景图 , 从国家政策到战略任务再到重点发展领域 , 全都一目了然 。 每天 , 正是在这张全景图的“注视”下 , 已经满头白发的房喻 , 仍然“只争朝夕” , 和学生一道忙碌在实验室中 , 从酸到碱 , 从烧杯到试管 , 从无机到有机 , 在略显“枯燥”“繁琐”的科研工作中 , 这张全景图 , 正是他们全力奔赴的“星辰大海” 。
“勤于治学 , 更重育人”
邮件“轰炸” , 推荐学生进入诺奖得主实验室 , 房老师最盼学生们能立大志、担大任
1956年 , 房喻出生在陕西临潼一个普通的农村之家 。 从农村娃到大学教授 , 房喻靠知识改变命运 , 因此深知教育之神圣 , 也更明白“教师”二字的分量 。

技术|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文章图片

房喻给学生指导授课
房喻的教师经历始自1975年 。 1974年 , 成绩优异的房喻高中毕业;一年后 , 他到家乡一所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做起了民办教师 。 1977年 , 高考制度恢复 , 房喻考入陕西师范大学 , 如愿以偿被第一志愿化学专业录取 , 本科毕业后 , 得以留校任教 。
在许多学生眼中 , 房老师“勤于治学 , 更注重育人” 。
直到今天 , 每日离校前 , 房喻的最后一项工作 , 依然是去实验室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每次开组会 , 他认真到连学生PPT中的格式、标点符号都要一一审阅、纠正;学生的每篇论文 , 房喻要亲自审三遍 , 才允许投稿 。 “前两遍检查实验和数据 , 最后一遍确保行文准确流畅 。 ”
“房老师在学术上要求特别严格 , 很多时候都是亲自示范 。 他用‘铁人精神’和‘雷锋精神’要求我们在学术上多下功夫 。 ”学生刘静说 , “但他同时又很尊重学生 , 常常强调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 ”
课堂之外 , 房喻和他的学生是好朋友 , 是“君子之交” 。
比如 , 房喻愿意花更多的钱 , 让学生睡卧铺、坐动车去参加学术论坛 , 以视对科研事业的尊重 。 彭军霞人生中第一次吃西餐 , 就是房喻请的客 。 “房老师想用那顿饭告诉我 , 长见识不光靠专业学习 , 更要努力去认识世界的广博 。 ”
房喻的学生贺美霞 , 来自陕北农村 , 如今在法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 。 对这位农村姑娘来说 , 能够师从诺贝尔奖得主 , 曾经“想都不敢想” 。
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 房喻亲手指导贺美霞写申请材料 , 给对方实验室的教授写了五六封电子邮件 , 推荐自己的学生 。 在房喻的鼓励、推荐下 , 不到一年时间 , 从陕北沟峁间走出的贺美霞 , 在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站稳了脚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