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从一款车载语音助手的进化,来看未来国民车的“科技平权”

工作时 , 让windows里的cortana帮我查找一个文件;午休时 , 让SIRI用肖邦和巴赫伴我小憩十五分钟;回到家门口 , 天猫精灵或小爱同学早就帮我把空调调到了舒适的温度 , 亮起灯光迎接你回家……路上?虽然车上也有智能语音助手 , 但它除了让我更焦虑生气外没有别的作用 , 还是算了吧 。
实际上 , 驾驶场景可以说是最适合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发挥作用的地方 , 但太多太多的“人工智能”变成“人工智障” , 让许多消费者对车载语音助手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 让这项在买车时成为一大卖点 , 刚提车时兴奋不已的功能 , 没多久就吃了灰 。
车载语音助手并不是“伪需求”
若做一下调查 , 可能如今的车载语音助手“吃灰”的概率还不小 。 那么 , 车载语音助手是略显鸡肋的“伪需求”吗?
如果说在其他场景下 , 语音助手提供的是更多的便利和附加价值 , 转到驾驶场景下 , 语音助手的存在意义理应更大 。 在道路上开车时 , 驾驶者的眼和手都是处于忙碌状态的 , 交通法规也不允许在驾驶途中分心操作其他电子设备 , 语音交互和控制 , 几乎是驾驶员唯一可以合法、安全地使用设备辅助功能的手段 。
在车联网的热潮之下 , 如今许多新车都配备了语音助手的功能 , 但它们除了乍看之下的炫酷功能之外 , 真的好用吗?唤醒困难或者无端唤醒、无法识别指令、反应太慢、控制不协调 , 甚至还有一些厂家自以为是加进去的陪聊、抖机灵的功能……说实在的 , 半夜独自开车时突然车里响起人声来跟你聊天讲冷笑话 , 其实还是蛮吓人的 。
如何从驾驶场景的实际需求出发 , 让车载语音助手能真正变得“好用” , 让消费者“愿意用” , 恐怕这才是车载语音助手成长的正道 。 从使用场景和用户需求的层面来看 , 车载语音助手绝不是什么鸡肋 , 也不是什么伪需求 , 而是真正能帮助驾驶者解决一些迫切问题的技术 。 但目前来看 , 之所以还有许多人不愿意用 , 不是因为这个技术没有价值 , 而是因为其还不够好用 。 这一点 , 其实与触控屏技术刚刚出现时有点像 。
在触控屏手机刚刚问世之时 , 有许多用户仍然不愿意放弃传统的实体按键手机 , 甚至还掀起过一波“全键盘手机”的热潮 。 “触控屏永远代替不了实体按键”的说法一度被广泛认可 , “缺乏手感”“没有反馈”“容易误触”……这些几乎都成为了触控屏的原罪 。
但现在呢?除了“老人机” , 你几乎已经找不到不用触控屏的手机了 。 因为这些年来 , 压力感应、精确触控和力反馈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 再也没有人抱怨以前的那些问题了 。 我们同样可以期待 , 当车载语音助手的技术变得更加成熟 , 人机交流变得更加无缝 , 甚至当它学会自己成长 , 总有一天我们会离不开它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