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
文章图片
图1/12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鲁舒天
编辑:黄主任/戴老板
出品:远川研究所传媒组
在马保国跻身顶流之前 , 上一个通过非正常途径引发全网热度的 , 还是豆瓣4分职场剧担当——靳东 。
靳东有1500万微博粉丝 , 但这位“十八线”明星挤上头条的时刻 , 但都跟他对都市精英的浮夸和土味演绎有关 , 如果不是不久前的“假靳东”事件 , 很多人恐怕想不到 , 真有不少观众会迷上他抖鸡汤时的西装革履和锃亮发胶 。
比如家住江西、年过六旬的黄阿姨 , 她只知道自己一上抖音 , 这位英俊的中年男演员就会对她嘘寒问暖 , 还许诺给她一套房子和100万 。 很少有人能给黄阿姨解释清楚:手机里的“靳东”不过是个AI合成的虚拟形象 , 是专门来骗她的 。
文章图片
图2/12
辣眼的“假靳东”
不过在整件事中 , 最耐人寻味的其实不是拙劣的骗局 , 而是骗子们选择靳东来冒充的背后原因 。
这帮收割者精准地绕开了易烊千玺、王一博、刘昊然等“国民弟弟” , 转而匹配了与目标受众认知相符的非顶流艺人 。 换句话说 , 在以三四线以下城市中老年妇女为收割对象的骗局中 , 恪守男德、浓眉大眼、老干部形象的靳东才是正确答案<13> 。
这就叫不选最贵的 , 只选最对的 。
众所周知 , 北上广深和三四五线长久接受不同的信息内容和文化符号 , 由此形成迥异的审美趣味与消费习惯 。 在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 , 技术进步加速铺平传播渠道 , 在同一种媒介的覆盖下 , 城乡二元的文化割裂只会更加云泥两判 。
在海派清口早无立锥之地的上海滩 , 李诞和笑果文化成为新的喜剧之王 , 一举成为流行符号No.1 。 可如果你打开最新一季的《脱口秀大会》 , 就不难明白脱口秀这项舶来品为什么只在一线城市风靡 , 却无法在更广袤的中国内陆落地:
颜怡、颜悦在婚姻段子里致敬库布里克的《闪灵》;杨笠在女权段子里调侃“漫威”黑寡妇的衰老速度比别人慢 , 杨蒙恩则在行业段子里插了一个历史梗:“我来参加脱口秀大会就像去了太平天国一样 , 遍地是大王 , 短暂又辉煌”……
很显然 , 理解这些梗 , 需要很强的文化积累才能get笑点 , 这已然超越了国人平均文化水平的上限 。 这么一对比 , 何广智和李雪琴的地铁段子就比较接地气了——虽然每天都挤地铁的上班族 , 仍是一个只属于一二线城市的场景 。
要说最不接地气的 , 是喜欢“飙洋文、秀优越”的Norah , 这种更对留学生胃口的风格被李诞提醒“喜剧演员不要给人那么大的压迫感” 。 李诞的意思是:一个表演者不能放低姿态 , 就很难触及更广泛的共鸣 , 到头来是在自说自话 。
李诞的文化经验来自张楚、布可夫斯基、马尔克斯和库斯图里卡 , 但他从不追求曲高和寡 , 而是选择不断降维降维再降维 ,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内容离最大公约数太远 , 别人干嘛要抢一票难求的小剧场 , 躺在床上刷抖音岂不快哉?
当然在今天 , 五环内精英再怎么降维 , 也很难继续向下穿透:五环外的人对五环内流行哪个艺人、哪部美剧、哪款应用一无所知 , 也没兴趣知道;五环内对五环外平日里玩什么、刷什么、跟什么大哥、做谁的家人 , 一样是毫无察觉 。
昔日赵本山“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和赵丽蓉的“宫廷玉液酒 , 一百八一杯”这种能够穿透全国人们的梗 , 再也无法重现了 。 村村通网后 , 互联网上显露出来的文化割裂 , 可曰“北上广没有靳东 , 四五线没有李诞” 。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在折叠 , 精神生活是不是也在折叠?
现象:文化折叠
1927年3月 , 一个湖南湘潭人有备而来地发表了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 , 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 , 完全相反 。 许多奇事 , 则见所未见 , 闻所未闻<1> 。 ”
这篇历时32天的田野调查 , 只是为了说明一点:于社会观察而言 , 想要得出正确认识 , 务必亲自去下面看一看 , 决不能闭门造车 。
九十年后的一日 , 纪录片导演李一凡充分领会了革命导师的“认真”精神 , 为了搞清90后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 , 他去工厂流水线实地蹲点 , 与拍摄对象互加好友、同吃同住 , 终于拍到了在国内曾经风靡一时、却又销声匿迹的杀马特 。
杀马特或许是一种信仰、态度或主张 , 但它首先是一种发型 , 特点是五颜六色又四面开花 。 在“45度角仰望星空”成为流行金句的那些年 , 杀家军三五成群地顶一脑袋在街上走 , 构成了泛城乡结合部最朋克的风景线 。
文章图片
图3/12
杀马特我爱你 , 李一凡 , 2019年
有人看不惯 , 笑它“非主流、洗剪吹” , 还有人直接批“脑残、低俗” 。 2012年之后 , 杀马特逐渐跟火星文、山寨混搭、仰角自拍等关联符号从主流视野中消失殆尽 , 以至于给拍摄者只闻其名 , 不见其人的印象 。
经过不懈努力 , 李一凡通过线人混进了“葬爱”圈子 , 在东莞石排镇找到了最后的杀马特 。
根据他的统计 , 杀马特成员几乎都是中小学辍学的留守儿童 , 进工厂平均年龄14岁 , 不懂社交、空虚寂寞、基本胆小 , 普遍抑郁 , 来到陌生人社会后 , 大多有被偷被骗的经历 , 有人一下火车站包就被拎走了 。 选择加入组织 , 是因为这层保护色看上去唬人 , 也便于相互建立认同<10> 。
文章图片
图4/12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杀马特家族
李一凡说 , 进入杀马特的世界后 , 他才发现这里“毫无精彩可言 , 只剩下流水线上的单调与疲劳” 。 那些被社会视为异端的夸张造型 , 不过是这些人仅剩的减压阀 。 可现在 , 杀马特只能在“污染市容、有伤风化”的谴责中剪去头发 , 重新到每15分钟换一班的工位上洗心革面 , 老实呆着 。
《我拍了杀马特》的视频在一席出圈后 , 网友称其“杀马特的精神史” 。 但这部上映于2019年的片子其实是一部“迟到”的纪录 , 昔日超过200万人的杀马特家族早已消失殆尽 , 导演能采访到的“活杀马特”数量 , 其实已经不足10个 。
近年来最“及时”报道文化撕裂现象的 , 反而是一篇自媒体公众号的文章——X博士2015年那篇《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 。 在这篇文章刷屏前 , 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的人 , 甚至都不知道快手这家公司的存在 。
这篇文章虽然引起极大争议(已被删) , 但其初衷与李一凡类似 , 均是以某个真实切面清扫社会观察的盲点——短视频方兴之际 , 通过自我摧残谋求关注的荒诞行径此起彼伏 , 一个粗糙、简陋、原生态的乡村世界 , 在媒介的显微镜下纤毫毕现 。
对于“打通中国最底部乡土圈层的视频内容平台”而言 , 它去中心化的算法是中性的 , 没有放大任何怪诞现象 , 只是“展现并联系”了不为人知的底层和他们的真实日常——但当这些真实展现在一线精英面前时 , “友邦惊诧”是免不了的 。
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一线城市白领绝对不会喜欢快手中最火的段子 , 相反在城市刷爆的话题却在快手上一点声音都没<6>” 。
尽管在今天 , 日活超3亿的快手拥有了大批一二线城市的用户 , 但其平台里的主流内容和主播仍然难以向上穿透 , 散打哥、二驴、方丈、祁天道、张二嫂这些几千万粉丝的快手大V , 对于绝大多数一线城市的互联网用户来说仍然是陌生且遥远的 。
是技术进步 , 让人一头撞见了审美端的“不同中国” , 撞见了文化层面难以逾越的天堑——他广场神曲 , 你欧美流行;他穿越玄幻 , 你名著经典;他天佑giao哥 , 你德纲李诞;他在直播给老铁打赏 , 你在网课听财经论坛 。
缺乏共鸣和毫无交集 , 是目前互联网文化现状的关键词 。 如果只是让生存经验迥异的人看到彼此 , 而非理解彼此 , 那么这种“看到”的结果一定不是拉进 , 而是疏远——不同的人难以相互认同、取得共识 , 更可能相互取笑、心怀不满 。
在《杀马特我爱你》中 , 几个采访对象都说了一些同样的经历:被骂傻逼 , 被翻白眼 , 甚至被人围住群殴 。 而在当年那篇《底层残酷物语》的文章下面 , 评论里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难受”、“恶心”、“想吐”和“感到不适”等字眼 。
应对文化撕裂 , 主流群体标准的就是四个动作:先是“惊诧” , 然后“敌视” , 继而“忽略” , 最后“遗忘” 。 这么多年了 , 其实没一点儿改变 。
甚至平台也在努力掩盖这些鸿沟 。 当你在2020年翻开视频网站的名片 , 那个“野蛮江湖”已经不可见了 , 自发上传的违和内容已被李子柒式的“田园牧歌”所替代 , 甚至连奥利给大叔也在励志片里喊出“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这种鸡汤 。
掩盖有用吗?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个情节 , 宫家父女上青楼 , 章子怡饰演的宫二发问:“带着亲闺女逛堂子 , 这是什么说法?”宫保田回复道:“这天底下的事 , 你不看它就没了?”
原因:下渗脱节
割裂令人难以忽视 , 它是如何形成的 , 又该如何解决?
首先 , 文化割裂的本质是经济割裂 , 它是由不同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其次 , 媒介技术的进步让不同的文化圈层各自壮大 , 形成闭环 , 因此易于辨认;再次 , 割裂现象是一个全球问题 , 在美国也有 , 而且更加严重 。
这次大选前 , 美媒大肆渲染川普之弊 , 给人一种美国人民再也不会选他的印象 , 但真到投票时 , 你会发现精英舆论一开始并没有为拜登带来压倒性的优势 , 民调的“大局已定”是个伪概念 。 原因很简单 , 白左和红脖子互不理睬 , 双方很难因为宣传去改变根据阶层认同早已选择的立场 。
文章图片
图5/12
谁的本子谁看 , 谁的场子谁站
即便算法一贯只让人看他想看的东西 , 信息权重会加剧信息接收的区隔 , 但我想说的是 , 有人之所以会坚定地给川普投票 , 并不是因为精英媒体辐射不到共和党的票仓 , 而是另外一个原因:即使精英媒体覆盖到了 , 也没有一点儿卵用 。
美国作家威尔·罗杰斯讽刺地说过——“把钱都给上层富人 , 希望它可以一滴一滴流到穷人手里” , 这句话即是经济学里的“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conomics) 。
文章图片
图6/12
涓滴效应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 , 人们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钱都被上层截留了 , 根本不会流到下面 , 涓滴效应被证伪 。 随后全球化导致的制造业转移和资产价格的大牛市叠加 , 为美国如今的经济割裂奠定了坚实基础<15> 。
而经济割裂传导到文化割裂 , 遵循的逻辑也大同小异:媒介迭代(中性)——知沟理论(负面)——回音壁效应(负面) 。 先看媒介迭代 。
第一阶段:纸媒/电视时代
主流媒介:报纸杂志 书籍 电视 广播
信息特质:精英化
传导路径:自上而下
获取方式:被动
接受范围:窄
反馈机制:单向
第二阶段:门户/搜索时代
主流媒介:电脑
信息特质:圈层化
传导路径:由内而外
获取方式:主动搜索
渠道范围:中
反馈机制:单向
第三阶段:移动/推送时代
主流媒介:手机
【|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信息特质:扁平化
传导路径:凌乱无序
获取方式:定向投喂
渠道范围:广
反馈机制:双向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提出于1970年 , 它指的是信息垄断加剧阶层分化:在现代社会 , 由于富人通常比穷人更快地获知信息 , 因此 , 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 , 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 。
当大都会与城乡结合部的认知鸿沟被拉开后 , 由算法主导的信息分发 , 非但没有拆除圈层间的壁垒 , 反而对其进行加固 , 形成回音壁 。
“回音壁效应”是指认知会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不断加强 , 令人疲于思考 , 愈发偏执 , 无法接受相反意见 。 信息茧房一旦形成 , 就会不断加剧群体极化 。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 , 信息流通更多限于精英小众人群 。 城市一二线群体相对于急剧分化的其他社会群体 , 呈现出了很高的同质性 , 在“价格昂贵的硬件设备、并不平等的资源分配与居高不下的网络费用”组建的信息护城河面前 , 他们得以接受特定的精神食粮与历史经验的喂养 , 并形成所谓的“大众”文化<4> 。
用《读库》主编张立宪的说法 , 在BBS时代 , 上网本身就是过滤器 , 大家只要到了论坛 , 类似现在去一些上流会所 , 会默认周遭是具有足够学养和见识的人 。 所以 , 那时的争论能够对参与者形成有效积累 , 经常会有一个帖子底下动辄回复几百上千字的情况 , 所有人都在认真、老实地探究问题<16> 。
2008年 , 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 , 主角是一对乡村教师夫妇 , 生活之处很闭塞 , 每次接送学生都要经过陡峭的山路 。 当节目组提出帮其实现个人愿望 , 他们说没去过首都 , 想看看天安门、故宫和长城 。 耐人寻味的是 , 那年北京正在办奥运 , 所有去北京的人都为看鸟巢、水立方 , 显然这个情况处在受访者的认知之外 。
这种“与世隔绝”的极端案例是什么时候消除的呢?没错 , 就是从4G驱动的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的2014年之后 。 在上表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 , 中国社会才真正实现了“村村通网” , MAU , ARPU , GMV值才终于不是炒概念 。
在这个过程中 , 低线农村的信息触达是通过移动端实现的 , 即由纸媒/电视时代直接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 中间一环几乎断档 。
新技术“忽如一夜春风来”地铺平渠道 , 只是方便了互联网行业在下沉市场坐收流量红利 , 可它既没有修复“下沉人口”的文化缺失 , 更谈不上填补文化缺失背后日积月累的经济失衡 。
前面提到 , 文化脱节的根源是经济脱节 , 不过这个脱节首先反映在文化上——没有来得及参与信息事件、更新知识系统、建立思考框架、形成文化自觉的最大公约数 , 同掌握话语权、输出观点、进行创作的少数精英群体 , 存在着深刻的疏离感 。
x博士的快手文、奇葩遍地的《谭谈交通》和《1818黄金眼》、被小镇青年捧为票房赢家的《前任3》 , 也都出现在“搜索-推送”的时间入口尚未缝合的空当 。 城镇化让数字信息飞速流动后 , 揭开了这样的现实——没有文化下渗、举世大同 , 只有“下里巴人”包围“阳春白雪”的镜像 。
为什么是“下里巴人”包围“阳春白雪” , 而不是相反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可以告诉你:截至今年6月 , 国内网民学历结构如下——小学及以下网民占比19.2%;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40.5%、21.5%;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仅为18.8%<14> 。
文章图片
图7/12
国内网民收入结构
换言之 , 那些把你气到半死的杠精与喷子 , 很可能小学都没毕业 。
技术只能凸显差异 , 却无法弥合鸿沟 。 下沉市场的观众就是宁可去看从头打到尾的《叶问4》 , 也不爱看诺兰拍的好莱坞的烧脑叙事——三四五线也没有诺兰 , 他在一二线影迷心中再怎么封神 , 在后者的认知里都难有多少存在感 。
文章图片
图8/12
银幕下沉的十年后 , 三四线依旧没有诺兰
爱默生有句名言 , “一个人就是他整天在想的东西”(Aman is what he thinks about all daylong) 。 是什么造成了一个人会想什么呢 , 管子的另一句名言可以解答 , “仓禀实而知礼节 , 衣食足而知荣辱”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文化上的问题很难通过文化来改进 , 只有先让大家变成一样有条件的人 , 他们才有可能认同和喜欢同一类事 。 换句话说 , 经济撕裂持续存在 , 文化撕裂就会持续存在 , 这个问题以前解决不了 , 未来恐怕也解决不了 。
危害:孤岛丧钟
辛巴可能是极少数没必要从下往上跳的人 。
辛巴原名辛有志 , 自称“农民的儿子” , 这个现年30岁、坐拥7000万粉丝的快手头部主播 , 在直播带货界与李佳琦、薇娅成鼎足之势 , 最近频频因跨种类的争议窜上热搜 , 引得吃瓜群众一头雾水:“辛巴不是狮子王吗?辛有志是干嘛的?”
造成尴尬及舆情一边倒的原因很简单:辛巴的受众非常下沉 。
在私域流量独步江湖的快手 , “辛巴818”位列平台六大家族之首 , 就在11月1日当天 , 辛巴12小时带货18.8亿 , 在刷新平台记录的同时也创下了直播电商新的单场记录 。 辛家一众门徒 , 像蛋蛋小盆友、时大漂亮、爱美食的猫妹妹 , 别看名字纯朴到一盘四国军棋能碰见三个 , 随便哪个的销售成绩都能吊打罗永浩 。
文章图片
图9/12
李佳琦、薇娅同框央视
但在李佳琦、薇娅动辄上热搜、上央视的今天 , 在一二线都市圈层构筑的社交舆论场 , 辛巴还是没有知名度 。 最讽刺的一件事发生在今年“618”期间 , 辛巴请演员张雨绮在快手直播间一起带货 , 结果作为嘉宾的张雨绮反而上了热搜 , 很多看消息的人 , 只知道她旁边坐着的是一个快手网红 。
但从收入角度来看 , 辛巴比张雨绮牛逼多了 , 一二线是否认可他 , 并不妨碍他在三四五线甚至农村赚钱 。
文章图片
图10/12
在直播间里 , 辛巴是张雨绮的绿叶
作家徐皓峰说过 , 古代其实不是阶级社会 , 而是名分社会 , “士农工商”划的不是成分 , 是名分 。 经济繁荣时期 , 商人只是名分受挫 , 生活品质绝对要高过社会大多数人 , 轮到朝代危机 , 也是由于实质上的升降级被堵死 。
辛巴正是“名分受挫”却赚到手软的典型 , 除了在2018年上过一次央视水均益的专访 , 他对跻身主流一事似乎也无所谓<11> 。 毕竟另一个圈层的认可对他的“财产分配问题”只是锦上添花 , 不是雪中送炭 , 既然破圈那么难 , 不如守好基本盘 。
然而 , 辛巴、散打哥、手工耿、giao哥毕竟是草根上位的少数 , 对那些既没名分也赚不到钱的人来说 , 他们就会用比杀马特更夸张的方式去验证存在感 。 比如前些年兴起的喊麦歌词、匪帮说唱 , 比如贾樟柯《天注定》的隐喻 。
在一个6亿人月薪不足1000、一线房东月收租60万;几亿人没坐过飞机 , 凡尔赛网友却全世界玩转的现实割裂面前 , 即便双方能风平浪静一时 , 也很难永远相安无事 。
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 生活在主流视线边缘、旅行地图之外和电视镜头不会拍到的地方 。 有人熟视无睹 , 也与信息区隔相关 , 区隔不仅会阻碍了解 , 还会加深偏见 。 更何况知识信息的积累从不直接等于世界观的深化(项飙语) , 算法主导下的互联网 , 非但不会带给人更多自主性 , 反而会提供更单一的价值(贾樟柯语) 。
文章图片
图11/12
2013年 , 《天注定》在多伦多电影节放映时 , 有个来自一线城市的留学生站起来斥责贾樟柯:“你为什么只拍穷乡僻壤 , 离了煤矿你会死啊?”这个思路总结就是:我和我周围的人过的不是这种生活 , 所以这种生活并不存在 。
知乎有条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小人物不会来看电影 , 看电影骂街的人没过过电影里的生活 。
人想成长就得见世面 , 见世面的重点不在多 , 而在不同<18> 。 一个人在北上广深呆久了 , 就会误以为身边的环境是常态 , 是理所当然的 。 北京集中了中国浓度最高的知识分子 , 上海、广州、深圳集中了中国浓度最高的工商阶层 , 这些地区的收入与发达国家比肩 , 对低线、县城、农村的人而言 , 去这里就和出国没区别 。
而在闭环凝结的今天 , 这种对比之下的反思越来越难以成为通识性的议题 , 圈地自萌、自说自话、掩耳盗铃、埋头进沙堆的鸵鸟不在少数 。
黄章晋有篇文章叫《在隔壁的中国 , 那些孩子已经长大了》 , 也是在谈这件事:对不充分的城市化造成的割裂问题 , 如果不尽早解决 , 远不是山寨审美这么简单 。 二元之间不会一直“鸡犬相闻 , 老死不相往来” , 你不听、不看、不感冒 , 不想隔壁世界的压抑与无奈打扰到小确幸里的现世安稳 , 可该来的终究会来 。
文章例子是在农村教育资源稀缺的大背景下 , 一刀切的“撤点并校”引出的社会问题 。 中西部农村平均距离是4.8公里 , 山区距离更远 , 为了接送上学 , 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幼儿园、小学校车频频出现侧翻和窒息 , 事故曝光后 , 学校转为寄宿制 , 寄宿制的结果是什么呢?是留守儿童脱离家庭、陷入集体霸凌<7> 。
那些在“暴力崇拜、胜者为王”的封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 今天是如何被对待的 , 明天就会如何对待他人 , 他们的教育、安全和心理状况 , 连锁的家长陪读与贫困失学现象 , 也难有更多“上面的”眼睛跟进 。
文章图片
图12/12
突然爆火的藏族少年丁真
现实是丁真一爆火 , 网上就出现了山区孩子拦路要钱的视频 , 但谴责的声音却并不关心这些“坏小孩”们是何时起被蛮横与狂暴吞噬 。 今天他们只是在公路边坐地起价 , 明天呢?
结语
有人觉得文化割裂没什么 , 就像贸易战一样 , “你打你的 , 我打我的” , 各玩各的不好吗?但现实情况是:在移动互联网渗透的过程中 , 一群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可以更方便的聚在一起 , 互相加强观点 , 最终抱成一团 。 就如同那个段子讲的:
互联网的作用 , 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 , 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 。 可是在这 , 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 , 互相认同和肯定 , 并经过长久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
在互联网时代 , 一个人可能无法成为孤岛 , 但一群人可以 。 不但可以 , 他们还能在岛上品尝着彼此的排泄物狂欢 。
因此在“北上广没有靳东 , 四五线没有李诞”的背后 , 一波更大的撕裂正在迎面而来:左的看不起右的 , 右的瞧不上左的 , “女权”和“男权”在微博上互喷 , 年轻人在B站吊打资本家 , 甚至因为爱国的“姿势”不对 , 都能上纲上线乱扣帽子……
一个充斥着左右互搏 , 男女对立 , 阶级斗争 , 上纲上线的互联网 , 才是我们未来要去适应的互联网;一个充满文化撕裂的环境 , 才是我们未来不得不去面对的必然 。
全文完 。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
参考资料:
<1>、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1927年
<2>、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 蒋方舟 , 2013年
<3>、惊慌庞麦郎 , 人物 , 2015年
<4>、昨日之岛 , 戴锦华 , 2015年
<5>、抗战征兵只能靠绑的五大原因 , 短史记 , 2015年
<6>、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 , X博士 , 2016年
<7>、在隔壁的中国 , 那些孩子已经长大了 , 大象公会 , 2018年
<8>、民国“黄金十年”的两张面相 , 短史记 , 2019年
<9>、快手的野望:乡土圈层的穿透与瓶颈 , 互联网斗兽场 , 2019年
<10>、我拍了杀马特 , 一席 , 2020年
<11>、直播带货的辛巴样本 , 互联网斗兽场 , 2020年
<12>、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 你凭什么喜欢摇滚乐 , 导演张内咸 , 2020年
<13>、假靳东为什么成了中老年阿姨的芳心纵火犯 , 网易数读 , 2020年
<14>、CNNIC第46次调查报告:网民属性结构 , 新浪科技 , 2020年
<15>、为什么富人赚钱更容易 ,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2020年
<16>、《读库》老六:饭局之外 , 我只是个乏味的编辑 , 忽左忽右Leftright , 2020年
<17>、微博博主@王老板
<18>、微博博主@河森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影像|iQOO 9 系列预热:首发三星 GN5 传感器,150° 鱼眼超广角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美容|升级扩业 中家医·家庭医生医疗美容医院引爆广州
- 地球|没有了人类,地球气候环境会怎样|澎湃问吧年度盘点(上)
- 广西云|1月1日生效的RCEP,将带来这些重大变化
- Foxconn|印度富士康工人条件有多恶劣?工资九百、没有马桶、食物有虫
- 风湿|钟南山邀张桂梅赴广州治疗
- 机器人|捷报!万州高级中学勇夺机器人比赛世界冠军
- 贺长林|为科创人才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 向张桂|钟南山邀张桂梅赴广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