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数字遗产:死后再“社死”一次( 三 )
文章图片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支持”继承数字遗产?
我们不妨从几个经典案例说起 。
2004年 , 美国男子艾斯沃斯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不幸身亡 , 他的父母希望能进入儿子的雅虎邮箱 , 以保留与儿子相关的回忆 。
因为被雅虎公司拒绝 , 他们将后者告上了法庭 , 最终法院的判决为:不提供密码 , 但会将邮件内容刻录在一张光盘上 , 送给当事人的父母;
2011年 , 中国辽宁的王女士 , 因为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 , 希望腾讯能提供丈夫的QQ密码 , 以从中获取与两人相关的信件和照片留念 。
但腾讯方的回应是 , 要拿到密码 , 只能通过“找回被盗号码”的方式进行操作 。
文章图片
从这两个案例中 , 我们不难看出数字遗产存在的必要性和争议性:
对艾斯沃斯的父母和王女士来说 , 逝者留下的数字遗产 , 为他们提供了追思的渠道:不论是亲人的合照 , 还是往来邮件 , 都可以成为后人的一种寄托——
现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是仅三天可见 , 试想一下 , 一旦你死了 , 亲人哪怕想从朋友圈中寻找回忆 , 也将成为一种奢望;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 , 互联网企业每年光是储存用户信息 , 都需要花费极大的运营成本 , 所以如果一个社交账户长期处于无人使用的状态 , 就会面临被注销的结局 。
因此 , 大部分人对数字遗产的争取 , 并不是为了窥探他人的隐私 , 而是为了保留亲人在这世上留下的最后一点痕迹 。
文章图片
但数字遗产 , 也不是这么一两句话就能让人继承的 。
如果仔细阅读过各大平台的用户条款 , 你就会发现 , 用户实际上拥有的 , 是社交软件的使用权 , 而所有权在公司手上 。
“未经我司许可 , 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账号”——能不能让人继承你的数字遗产 , 你说了不算;
与此同时 , 你应该也留意到 , 各大平台都与用户签订了“隐私保护”条款 。
因此 , 平台是有法律责任和义务保障用户个人隐私的 , 而一旦允许他人继承数字遗产 , 就意味着平台将用户隐私交给他人 , 首先就违背了通信秘密保护原则——
同时 , 这也意味着平台需要负责审核继承人的真实身份、明确他们可使用的遗产范围 , 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技术与人工成本 , 还得承担审查过失可能导致的民事损害赔偿风险 。
因此 , 这也让数字遗产的发展之路“阻碍重重” 。
推荐阅读
- 中国新闻网|最新数据:中国有效发明专利359.7万件 有效注册商标3724万件
- 视点·观察|新华社: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
- 数字货币|金-卡戴珊和小弗洛伊德·梅威瑟因涉嫌加密代币拉高出货骗局被起诉
- 真人|企业员工、歌手等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
- 能在|企业员工、歌手、带货主播……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
- 数字货币|金-卡戴珊和小弗洛伊德·梅威瑟因涉嫌拉高出货骗局被起诉
- 移动|汕头:启动5G+工业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
- 油泵|消除征信“数据孤岛” 打通创新“任督二脉”
- 攻略|数字人民币APP上新,普通人怎么玩?攻略来了
- 非法|国新办举行2021年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统计数据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