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大讯飞常鑫:学校对课后服务的课程需求变化及未来趋势 | OpenTalk( 五 )


我们说减负一个是减他的作业量 , 另外是提高他的作业效率 。 这是属于基础义务教育在完成“教”的那个部分之后课后服务场景承接的第一项任务还是把孩子作业完成 , 特别是一到三年级的孩子 , 作业要在校内完成 。 对于高年龄段孩子来说他的兴趣更加广泛 , 通识作业量也逐步增加 , 这时候对高年级段提效非常关键 , 尤其对于初中来说既是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 也要实行两减一增 , 我们如何解决高年级阶段孩子的作业减负与提质问题 。 校内过往经历来看 , 师资更多来源于学科类 , 过往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课程资源是来源于学科类 。 赋能工具也更多是围绕学科进行打造的 。 但是在增加了课后服务场景后 , 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德才兼备未来人才建设体系 , 才是更加符合双减政策的逻辑导向 。 所以这两个点是属于我们目前来说 , 包括我们自己讯飞在内也会重点发力的两个维度 。
我们讲作业不靠“加时”来完成 , 那又如何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体系 , 是目前大家探索的一个路径 。 上海闵行区通过智能软硬件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个性化与自主化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案例 。 同时 , 我们发现学校执行课后服务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采用走班形式 , 这个班级老师可能辅导的学生不一定是他班的孩子 , 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帮助每一个孩子在这个时间点里完成他们的作业 , 并且能给他们做一个精细化的辅导?软硬件结合和技术结合 , 就会更好的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他们自己的作业计划 , 因为每个孩子学习程度肯定不一样 。 这是为什么深圳采用学有余力方式开展课后五育并举课程的原因 , 因为他要给到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解决方案 。 有的孩子作业势必很慢你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儿 , 他有余力了再让他参与特色课程 。 这样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解决整个内卷和焦虑的问题 。
另一方面 , 我们在做到五育融合并举教育生态打造过程中 , 我们做了大类的总结 , 一种是属于普及型 , 多元化的兴趣小组课程;另外一种是专业型 , 专业社团课程 。
不同类型的课程 , 从投入的成本以及参与的人数的规模以及最终目标产出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化 。 比如说普及型 , 有的说一定要有一些可视化的活动和可视化的产物 , 因为我作为家长怎么能了解到孩子的参与度 , 一个是听孩子反馈 , 一个是看到孩子通过这个课程到底得到了什么结论 。 对于轻量化、普及的课程就需要多考虑可视化的问题 。 比如说做美术课程 , 美术画完之后我能够通过一个美术最终作品产物 , 以便作为家长通过这个作品能够联想到孩子的学习过程 。
再比如说我们了解到有很多非遗传承人在进入到学校里面去开展课后服务 ,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 他们作品真的是非常的亮眼 , 差异化很明显 。 像这种课程家长拿到这个产物之后 , 首先 , 他会眼前一亮 , 这是属于他平时少见的东西 。 这种产物都是能够让家长通过可视化的产物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 。 从而对他的整个学习过程与结果做一定的评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