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移动支付要在“快”与“慢”的 平衡中寻求稳健发展
移动支付要在“快”与“慢”的 平衡中寻求稳健发展
作者: 刘功润
时下 , 人们常说金融科技极大地影响了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 其实对于普通大众而言 , 这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移动支付”带来 。 不可否认 , 近年移动支付以强劲发展之势 , 深刻地重塑、冲击着产业格局 , 人们的消费支付习惯偏好也发生了改变 。 在一定意义上 ,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 , “互联网+”越来越演变为“移动支付+” 。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似乎过于迅猛 , 甚至大有“单兵突进”的味道 , 许多新的问题也相伴而来 。 比如 , 风险监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安全甚至包括金融科技伦理等问题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 。
最新一期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 , 上海取得了该指数发布以来的最好成绩 , 位列第三 。 值得关注的还在于 , 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金融科技排行榜上 , 中美两国在金融科技方面的优势表现亮眼 。 纽约在金融科技领域排名第一 , 随后是北京、上海、伦敦和深圳 。 前15的金融科技排名中 , 有5个来自中国 。 毋庸讳言 , 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之所以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认可 , 大数据分析和交易支付系统尤其是移动支付无可比拟的场景应用 , 占据了很大优势 。
【第一财经|移动支付要在“快”与“慢”的 平衡中寻求稳健发展】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曾一度引领中国金融创新的潮流 , 但其野蛮生长态势却也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崩溃 。 移动支付产业 , 尤应引以为戒 。 当国内互联网金融纷纷转向金融科技之后 , 特别是当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实现交融式发展之后 , 如何客观审慎认识和把握这种跨行业、跨地域、跨学科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 变得越来越重要 。 未来移动支付如何在动态平衡中寻求稳健发展之道 , 是一个绕不开的思考题 。 概言之 , 未来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 需要在“快”与“慢”中寻求平衡 , 处理好“效率”与“安全”的关系问题 。
移动支付的最大显性价值是提升了支付效率和便捷度 , 但前提是要安全可靠 。 效率提升是一种“快” , 安全性要求是风控 , 是要基于审慎原则的“刹车”、“降速” 。 效率问题较直观 , 容易理解 , 相对而言 , 安全性问题则需要倾注更多关注 。 否则 , 一味踩油门 , 会有翻车之虞 。 安全性大致有两个重要方面 , 即技术和业务 。 技术安全和业务安全能否得到足够的重视 , 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 , 将影响整个支付产业的发展 。
从技术角度看 , 移动支付需要依托手机等智能终端载体 , 因此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机作为载体的移动网络的安全性 , 特别是对远程支付、跨境支付而言 。 现实生活中 , 移动支付确实在技术上已经暴露出不少安全问题 。 比如 , 大量手机支付类病毒频繁爆发 , 给用户支付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 淘宝和支付宝认证多次被曝存在安全缺陷 , 黑客可以简单利用安全漏洞登录他人账号进行操作 。 再比如 , 诈骗短信、骚扰电话也造成了一定的手机支付风险 。 客观地讲 , 技术性风险总是存在的 , 未来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 , 实际上有赖于其坚实的安全性技术支撑 。 安全产生信任 , 而信任是移动支付的基石 。
从业务层面看 , 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被广泛认可的支付安全标准 , 而且与传统支付形式相比 , 移动支付相对应的政策法规有些滞后 , 法规的约束跟不上业务创新的步伐 , 导致监管“真空” 。 虽说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性文件与规范 , 如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 其中专门提及“互联网支付业务由人民银行负责监管” , 这对移动支付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 但显然远远不够 。 长期以来 , 移动支付的监管实际上处于缺位或“各自为政”的状态 , “安全”的监管漏洞需要一个个“补”上 。 大致看来 , 我国移动支付领域的立法还存在三个“缺失”:一是没有统一专门立法 , 各种法规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二是法律层级和效力不高 , 其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三是法律法规大多以行政法律规范为主 , “行政性”色彩浓厚 。
加强对移动支付的监管 , 是寻求“快”与“慢”平衡术的重要方面 。 监管趋严之下 , 技术含量低且同质化问题严重的小企业将逐渐淘汰 , 行业集中度将提高 , 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监管导致的“慢” , 从长远看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另一种“快” 。 当前 , 我们也注意到 , 在强监管的作用下 , 支付机构虽然业务面临挑战 , 但新的生机得到发展 。 特别明显的是 , 新技术的应用、新场景的融合 , 让一些传统的金融业务有了焕发新生机的可能 , 移动支付的发展将越来越稳健 , 而这一趋势将在未来越发明显 。 当然 , 我们要警惕出现寡头垄断的苗头 。 在我国的移动支付平台中 , 支付宝和微信已占据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 形成某种事实上的市场垄断 , 因此要在行业生态建设上多做文章 , 一方面需要领军企业的竞争力 , 另一方面也需要给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土壤、空间 。
放眼未来发展趋势 , 移动支付产业将在“快”与“慢”平衡中呈现出三大特点:其一 , “野蛮生长”时代过去 , 移动支付市场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 从短期看 , 受监管趋严的影响 , 主要支付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受到冲击;长期看 , 只有大企业才能有效应对和化解监管风险 , 导致行业资源会进一步集中到头部 。 未来 , 移动支付产业的竞争力 , 越来越依托于支付科技的能力 , 技术领先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胜出 , 而这种技术领先优势主要取决于兼顾支付效率与支付安全的可靠性 。
其二 , 传统金融机构纷纷进军移动支付市场 , 新的市场格局有望形成 。 传统金融机构有强势的制度背景支撑 , 比如银联和传统商业银行 , 可以通过与实体商业结合探索出新的移动支付发展模式 , 有机会打破现有支付宝、财付通双寡头称雄的市场格局 。 目前 , 最“亮眼”的莫过于央行数字货币 , 有国家主权信用背书的数字货币如果得以大规模应用 , 必然会吸引大规模的金融消费者使用 , 经过一定的市场教育和培育周期 , 假以时日 , 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流量将毫无悬念地超越第三方支付机构 。 从金融消费数据安全的角度来讲 , 这种发展趋势也是可取的 。 对于普通金融消费者群体而言 , 金融消费数据掌握在央行系统比民营市场机构显然更为安全可靠 。 当然 , 这里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 , 如果“国家队”取代“民间队” , 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激发支付市场创新活力 。
其三 , 跨境支付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角逐的重要领域 , 技术安全仍是竞争关键因素 。 如今 , 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都开始掘金海外支付市场 , 如国内游客出境游热门目的地日韩、东南亚等地 。 不过 , 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吃透中国出境游客红利后 , 要实现真正业务版图的国际化增长 , 关键在于支付业务海外的本土化战略能否取得成功 , 而海外的监管规则和制约环境更为复杂 , 不确定因素加剧 , 挑战更大 。 特别是境外金融业务发展到一定体量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国家金融安全 , 这又需要在新的平衡中谋求产业的稳健发展 。
推荐阅读
- 榜单|荣耀:Magic3至臻版获DxOMark音频总分第一名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观测|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山西|移动5G+智慧成果亮相山西数字化转型大会
- 水星|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风险|筑牢安全线 打造防护堤 中国移动为5G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 技术|悦鲜活高端瓶装鲜奶市占第一 科技驱动营养再升级
- 技术|探秘AI智慧之旅,科大讯飞AI学习机研学游第一期圆满落幕
- 国家|张云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国际第一方阵
- 硬盘|铨兴科技:已推出 DDR5 内存、2000 MB/s 移动固态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