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学》2020年十大科学新闻出炉 新冠疫情下科学依然精彩
2020年 , 我们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年份 。 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下 , 科学虽会遭遇波折 , 但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滞 。 从第一次室温超导到实现量子优越性 , 我们为未来构筑起更多可能;从第一张人类细胞图谱到破解蛋白折叠难题 , 人类也在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 。
《环球科学》杂志近日在专家顾问团队和优秀学术媒体的大力支持下评选出了2020年十大科学新闻 ,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今年那些影响深远的科学瞬间 。
1 新冠疫情改变世界面貌
文章图片
新冠病毒 。
因为这场疫情 , 2020年将注定成为一个被长久铭记的特殊年份 。 疫情从2019年末开始 , 随后迅速席卷全球 , 深刻影响着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个体 。 在新冠疫情中 , 各国科学家团结一致 , 展现了现代科学的强大力量:疫情初期 , 我国科学家迅速测序并共享新冠病毒RNA序列;多国团队将疫苗研发时间缩短到一年以内 。 但与此同时 , 我们也认识到人类在面对全新病原体威胁时的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团结试验”宣告失败 , 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对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在一些国家 , 科学的声音不断被忽视 , 不到位的防控使得疫情持续加速蔓延 。 在全球超过7000万人感染、160万人死亡的今天 , 我们仍然难以预测这场疫情的最终走向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唯有科学界与公众共同努力 , 才能最终遏制疫情 。
2 时隔44年 人类通过“嫦娥五号”再次带回月球样本
“嫦娥五号”登月采集月球样品 。
2020年12月17日 , 携带着月球样本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 标志着“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 , 同时也奏响了我国探月绕、落、回三部曲的最后一个音符 。 这枚于11月24日发射升空的探测器在抵达月球轨道后 , 向位于月海的吕姆克山脉成功释放着陆器 。 后者结合使用钻探取样和表面抓取两种方式 , 取回了1731克月球岩石及土壤样本 。 这也是时隔44年后 , 人类再次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 。 这些样本有望填补此前月球样本的空白时间段 , 构建更加完整的月球演化历史 。
3 人类首次实现室温超导
【火星探测|《环球科学》2020年十大科学新闻出炉 新冠疫情下依然精彩】
文章图片
室温超导 。
在距离首次发现超导现象100多年后 , 人类首次见证了室温超导的诞生 。 2020年10月15日 , 《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内华达大学等多个研究单位合作完成的室温超导实验结果 。 研究通过光化学合成 , 在超导材料硫化氢体系中掺杂碳元素 , 实现了在287.7K(约15℃)下的超导 。 这代表人类向长久以来的目标——创造没有电阻的高效电力系统迈出了重要一步 。 这次的实验条件仍然苛刻 , 必须给超导体施加267Gpa的高压(相当于200多万倍标准大气压)才能实现室温超导 。 尽管其距离实际应用还有遥远的距离 , 但已经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 物理学家追寻了一个世纪的能源效率“圣杯”曙光初现 。
4 新一轮火星探测季开启 “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文章图片
“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器与巡视器等比例模型 。
今年夏季 , 两年一度的“火星探测窗口”再度开启 。 7月20日 , 阿联酋的“希望”号发射升空 , 拉开新一轮火星探测热潮的帷幕 。 3天后 ,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 迈出了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 。 作为中国的首次火星任务 , “天问一号”计划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 , 绘制火星的地质结构图 , 帮助人类了解火星的水冰和磁场分布 。 而在7月30日发射升空的美国“毅力”号火星车 , 除了试图搜寻火星生命的证据 , 还将首次在火星上释放直升机 。 这3台火星探测器均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抵达目标工作地点 , 为我们揭开关于这个地球近邻的更多秘密 。
5 AlphaFold解决蛋白折叠难题
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里斯蒂安·安芬森(Christian Anfinsen)在颁奖典礼上提出猜想:我们应该能从一个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 推测出该蛋白的三维结构 。 这就是困扰生物学家近半个世纪的蛋白折叠问题 。 2020年11月30日 , 曾发布AlphaGo的DeepMind公司宣布其算法AlphaFold解决了该问题 。 两年一度的蛋白结构预测关键评估比赛 , 需要参赛者利用已知的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的三维结构 。 在2020年的比赛中 , Alpha-Fold一举夺得90分的高分 , 达到“解决蛋白折叠问题”的标准 。 考虑到蛋白在生命中无处不在 , Alpha-Fold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各个领域的生物学研究 。
6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量子优越性
文章图片
2020年12月3日 , 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领衔研发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 在运行高斯玻色采样时 , 最多成功测量76个光子 , 实现了量子优越性——即量子计算速度超过经典计算机 。 根据目前最优的经典算法 , “九章”对于处理高斯玻色采样的速度比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一百万亿倍 , 等效地比谷歌去年发布的53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快一百亿倍 。 和其他量子计算原型机相比 , “九章”不需要昂贵的冷却系统 , 在室温下即可运行 。 这是对量子计算潜力的又一次有力验证 。
7 人类首次探测到银河系内快速射电暴
文章图片
快速射电暴 。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是一种持续时间只有几毫秒的神秘高能天体物理现象 , 在2007年首次发现这类信号之后 , 对于快速射电暴的来源始终没有定论 。 一种候选理论认为 , 快速射电暴的来源是磁陀星——一种具有极强磁场的年轻中子星 。 2020年4月28日 , 一支加拿大科研团队检测到了来自银河系内磁陀星SGR 1935+2154持续时间只有毫秒级的射电暴 , 其强度是此前磁陀星射电辐射的3000倍 。 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 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银河系内的快速射电暴 , 并表明磁陀星至少是部分快速射电暴的来源 。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三篇论文中 , 包括一篇由中国团队利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取得的成果 。
8 首张人类细胞图谱公布
2020年3月26日 , 《自然》杂志发表了由浙江大学郭国骥团队绘制的全球首张人类细胞图谱 。 他们通过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 , 测序并分析来自中国汉族婴儿和成人共60种人体组织样品的70多万个细胞 , 首次从单细胞水平全面分析了跨越不同年龄段的人体细胞种类 , 并揭示了一个普适性的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机制:细胞分化经历了一个从混乱到有序的发展过程 。 这项成果是人类细胞图谱计划的一项重要阶段性成果 , 构建出完整的人类细胞图谱的基本框架 。 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将通过细胞数字化 , 极大地推动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的发展 , 对于鉴别异常的细胞状态和起源 , 修复疾病导致的人体细胞、组织受损都具有重大意义 。
9 澳大利亚严重山火造成惨痛生态损失
一轮持续时间、波及范围历史罕见的严重山火袭击了澳大利亚 , 直到2020年3月31日 , 澳大利亚官方才宣布这场持续半年的大火结束 。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悉尼大学联合发布的报告 , 这场大火的起火点有15000多个 , 烧毁的土地面积超过11万平方千米 , 近30亿只动物在大火中丧生 , 其中爬行动物的死亡数占据了
三分之二 , 另有上亿只哺乳动物和鸟类死亡 。 除了惨痛的生态损失 , 这场大火对气候变化还可能造成更长远的影响 。 根据英国气象局预测 , 澳洲大火将向大气释放4亿至7亿吨CO2 , 导致今年全球CO2的排放量比预期高出2% 。 在澳大利亚大面积成熟森林被烧毁后 , 我们可能需要超过100年的时间 , 才能等到森林复苏并重新吸收掉被释放的碳 。
10 SpaceX实现首次商业载人航天飞行
2020年5月30日 , 美国时隔9年重新在本土利用航天器将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 。 这一次帮助美国重拾航天梦的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 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商业载人航天任务 。 此次任务属于Demo-2演示任务的最后一环 , 载人龙飞船携带了两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 。 龙飞船在整个任务期间完成了发射、国际空间站对接、脱离轨道和溅落的近乎全自动化流程 , 并确保了宇航员的安全 。 11月 , 载人龙飞船在首次经批准的正式载人航天任务中 , 运送3名NASA宇航员和1名日本宇航员发射升空 , 4名宇航员将开展约半年的太空站任务 。 至此 , 商业载人航天的序幕也正式开启 。
推荐阅读
- 原神|《原神》「飞彩镌流年」2.4 版本预下载已开启
- 观测|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水星|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人物|马斯克:打算在火星上实行直接民主制
- 龙珠|realme GT2 Pro 预热,联名《龙珠》定制新品
- 短片|马蜂窝推全球首份《星际太空旅行指南》,发布年度短片
- 数据|天问一号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首个成果面世
- 马斯克|马斯克:SpaceX最快5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最晚10年
- 火星任务|参考封面 | 2021,应对重大挑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