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央视网评:警惕有人变着花样“消费”年轻人的焦虑
【视点·观察|央视网评:警惕有人变着花样“消费”年轻人的焦虑】转发锦鲤、玩塔罗牌、看星座属相、分析面相八字……这些所谓的互联网玄学在年轻网民中蔚为风行 。对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对这些所谓的互联网玄学的态度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玩” 。有些人参与“转发好运”游戏,用塔罗牌“认知内心”,或拆字看相测姻缘、凭星座看运势,只是对神秘学说感兴趣,抑或是搞圈层内的趣缘社交 。
文章图片
当然,除了出于好玩的心理,不少人玩玄学,还有将其当安慰剂的成分,在高强度竞争和快节奏生活中找不到太多“延缓行动策略”,那就盘盘玄学,用转发锦鲤给自己积极暗示,顺带着打打气 。
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却从中发现了“商机” 。如今,在线占卜、AI算命、线上作法、网售灵符、卖转运手链、直播牌解分析、看相卜卦付费课等生意,共同做大了“玄学经济”的盘子 。你看到的,是运势占卜的无孔不入;你看不到的,是有些玩家以此布局落子,以免费服务吸引公域或私域流量,进而诱导目标群体买单 。
他们有的是通过自媒体或APP、小程序等推出线上算命与转运服务,有的是搭建“大师”和用户见面的所谓咨询类平台,还有的开班教学,授课拉人头、搞代理,以“低价基础网授课+高价进阶面授课”的形式收割“信众” 。这其实是变着花样“消费”很多人的焦虑,还借此收“迷信税” 。
更有甚者,有些骗子借玄学行骗,打着祈福转运的幌子,行骗钱之实,什么买镇妖塔安家保婚姻、买驱邪符祛除霉运等不一而足 。此前媒体曝出的“女子长时间生病,多次高价购买‘驱邪符’被骗走250多万元”的案例就是现实的教训 。
由此可见,互联网玄学不只是个文化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那些将年轻人推到玄学中的普遍性焦虑,需要更好地纾解 。与其嘲笑他们这样缓解压力是隔靴搔痒,不如真切地想方设法为他们减压 。
当然,年轻人自己也要保持该有的理性,别入戏太深,莫给那些披着“玄学家”外衣的骗子以可乘之机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机器人|捷报!万州高级中学勇夺机器人比赛世界冠军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