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鲁克·|科大讯飞杜兰:人工智能会成为刚需,AI诊疗助手或进入家庭

4月19日 , 博鳌亚州论坛2021年年会“数字丝绸之路:点亮疫后新基建”分论坛上 , 来自人工智能、通讯、软件、数据等行业代表分享了数字产业在疫情期间的发展 , 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 。
谈到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时 ,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表示 , 比人类更强大的不是人工智能 , 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类 。 未来人工智能会像水和电一样无处不在 , 希望大家能够拥抱新的变化 。
数字应用拥抱新变化 , 电话机器人三天完成百万人口大排查
突如其来的疫情 , 让数字技术应用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
杜兰在发言中讲述了疫情期间的许多片段 。 利用讯飞提供的翻译机 , 疾控人员能够和来自全球各地的居民进行沟通 。 有了电话机器人的帮助 , 武汉三天完成了900万人口大排查 , 一天10万通电话 。 还有联合国正在使用的虚拟主播多语种播报 , 能够快速跟进疫情的最新发展 。
杜兰认为 , 疫情后数字技术就像水和电一样无处不在 , 已然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习惯 。
而这些变化背后 , 离不开新基建的发展和支持 。 秦淮数据集团创始人居静表示 , 身在以算力、数据和互联为主营业务的硬件基础建设行业 , 疫情带来的挑战之下也暗藏着机遇 。
“我们在疫情期间同时交付了四个大规模数据园区 , 是唯一一家按时交付的供应商 。 虽然在印度碰到了很多挑战 , 但海外业务增长超过百分之百 。 ”
数字化新基建的迫切需求 , 在来自巴基斯坦的DWP董事长法鲁克·纳西姆看来 , 已成为经济建设的新常态 。
尽管在当地铺设了规模最大的信息通讯业务 , 法鲁克·纳西姆认为巴基斯坦的数字化进程仍在起步阶段 。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数字圈” , 他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有效克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鸿沟 。
法鲁克·纳西姆谈到 , “现在我们更强调项目的数字化 , 也更多地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数字基建 , 把数字变革带入生活生产当中来 。 ”
人工智能为医生赋能 , 未来全科AI医疗走入家庭
数字产业的逆势上扬在带来惊喜的同时 , 也不免引发一些担忧 。 论坛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颠覆 。 专业会消失 , 职业也有所更替 。 那么作为人类 , 是否要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感到紧张呢?
对此 , 杜兰这样解释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是赋能技术 , 它让机器快速学习人类最优秀的能力 , 来为我们赋能 。 因此 , 未来比人类更强大的不是人工智能 , 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类 。
“未来一定会走向万物智联 , 所以掌握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 情感计算和脑机接口等技术都会有突破 , 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 ”
有关人工智能为人类赋能 , 杜兰举AI医疗为例 。 除了广泛运用的无接触式体感测温 , AI治疗的基层多点触达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 经历疫情后 , 这套系统新增了55个传染病案例 , 建立起对应的预警机制 。 “就像一个全科医生助手 , 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时候 , 为普通医生赋能 , 甚至走入家庭 。 ”
北京金山办公软件CEO章庆元也补充道 , 世界大部分软件的设计研发思路还是偏传统的 , 工具向的 。 而今这项技术正逐渐从工具化的使用中解脱出来 , 应用场景从电脑到汽车再到冰箱 , 也衍生出新的机会 。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就像与会嘉宾在总结中谈到的那样 , “往后几十年 , 是软件互联网行业大变革的时代 , 这个时代期待勇敢的人站出来接受技术的挑战 。 ”
【法鲁克·|科大讯飞杜兰:人工智能会成为刚需,AI诊疗助手或进入家庭】采写:南都采访人员马嘉璐 李玲 发自博鳌 见习采访人员黄慧诗 发自北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