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6月3日电 题:解码风云四号B星:“风云力量”诞生记 B星不是“复制”那么简单
作者 郑莹莹 郭超凯
风云四号卫星发展的这些年 , 为风而来 , 为云而生 。 这次风云四号B星的故事要从一场沙尘说起 。
2017年5月3日 , 中国北方出现了当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 , 影响面积占中国国土六分之一 。 几天后沙尘结束 , 人们很快地淡忘了这场恶劣天气 , 但正是这场沙尘 , 坚定了风云四号卫星用户、研制团队进一步增强高频次区域观测能力的决心 。
灵魂拷问:如何最快监测天气?
“如何才能最快地利用气象卫星监测短时临近极端天气?”沙尘代表卫星用户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研制团队提出了“灵魂拷问” 。 按照传统 , 卫星论证、立项、研制至少需要10余年时间 , 显然不是最优方式 , 各方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风云四号B星身上 。
文章图片
6月3日 , 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 , 图为资料图 赵冲 摄
难题选择:“行”还是“不行”
此时 , 距离风云四号A星发射仅仅过去了6个月 , 研制团队正在同步开展A星的在轨测试和B星的设计工作 。 重新设计B星 , 风云四号团队需要立即回答“行”还是“不行” 。
2016年12月11日 , 风云四号A星发射入轨 。 作为科学试验卫星 , A星原本的职责是用于验证静止气象卫星的最新在轨技术 , 由于在轨表现良好 , 于2018年5月由科研试验直接投入业务使用 。 A星的投入业务使用 , 一方面为B星的设计更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 另一方面 , 也给B星的研制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中国静止气象观测主业务所急需的 , B星需要尽快发射并应用 。
从A到B:不只是“复制”
想要实现新目标 , 就要增添“新武器” , “快速成像仪”是B星最新的“杀手锏” 。 通过装载快速成像仪 , B星可以更高分辨率、更灵活快速地对地特定区域扫描成像 , 大幅提高卫星对一些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天气现象的观测能力 , 在短时临的天气预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而为了让新“杀手锏”能够顺利“上星”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研制团队需要解决重重难题 。
文章图片
6月3日 , 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 , 图为资料图 赵冲 摄
重新设计:装下100多公斤的“胖家伙”
“绝不能在A星的基础上将就着改” , 研制之初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总设计师董瑶海就给团队下了命令 。 他说 , 既然决定了要上快速成像仪 , 就要给出一份最好的总体方案 。
增加新载荷 , 还是个100多公斤的“胖家伙” , 卫星总体方案必须重新设计 , 卫星构型布局、供配电、热控、结构、电缆网、数传、动力学等方面均要有所改变 。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 , 如何在星上放置的问题 。 “新增载荷 , 尤其是大质量、大体积的载荷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不仅意味着卫星整体构型上需要做出调整 , 星内的各类仪器设备也要重新安排布置 。 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和分析 , 在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 , 为B星设计了新的总体方案”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气象与环境总体室副主任陈晓杰介绍 。
伴随着风云四号B星3日成功发射 , 它研制过程中所经历的道道难关 , 终究成为了它的“盔甲” , 增添其“风云实力” 。
“十四五”期间 , 风云四号还有2颗卫星将发射 , “风云卫星家族”将不断提高监测精度和监测时效 , 筑牢中国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
【团队|解码风云四号B星:“风云力量”诞生记 B星不是“复制”那么简单】“追风逐云” , 风云四号团队常以此勉励自己 , 纵使风总是在变 , 云也捉摸不定 , 但一代又一代的“风云人”坚持挑战未知、突破自己 。 (完)
推荐阅读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VIA|x86研发团队卖给Intel后 VIA出售厂房和设备:北美分部就此终结
- 团队|深信院41项科研项目亮相高交会 11个项目获优秀产品奖
- 团队|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引导编辑效率提高3倍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团队|生物技术成茶产业提质“金钥匙”
- 团队|俞敏洪首场助农直播带货,寻找新商业模式和老师转型方式
- 团队|年终策划 | 航天专家史青:为火箭“体检”给火星车装“耳朵”
- IT|大疆车载业务团队快速扩张 成员已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