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中国何时诞生“英伟达”?( 四 )
【硬件|中国何时诞生“英伟达”?】在他看来 , 芯片半导体本身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 , 技术完全国产化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积累 , 很难用“砸金钱见回报”这种互联网思维来处理 。
此外 , 结合CUDA技术的软硬件生态 , 也是国内芯片企业与英伟达形成较大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
2006年 , 英伟达就发布了并行计算平台CUDA , 其中包含一系列开发工具 , 只有安装使用这个平台才能够进行复杂的并行计算 ,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配有英伟达GPU的笔记本电脑 , 就可以利用CUDA可以进行科学、便捷编程计算 , 比如深度学习、AI算法等 , 开发相关软件 。过去十多年 , 英伟达坚持不懈地推广CUDA , 使更多政企级类型软件都基于该平台开发 , 将英伟达自研GPU硬件与CUDA软件相结合 , 高效实现应用落地 。
相比之下 , 目前国内却没有一个类似CUDA和英伟达硬件深度绑定的系列平台 , 技术壁垒差距十分明显 。大部分国产GPU厂商均采取兼容CUDA开源框架的策略 , 如天数智芯、登临等 , 准备在此基础上培育自己的软件生态 。
“短期来看 , 国产GPU兼容CUDA更容易发展 , 毕竟写算子是人力密集型行业 , 用户迁移的话是需要100%迁移、整套代码都要在你的片上跑 , 如果代码量很小 , 需要的算子不那么多 , 难度就比较低 。但是长期来看 , 还是要摆脱兼容思路 , 发展自有的核心技术 。”芯片行业内人士表示 , 选择兼容主要是确保已有软件依然可用 , 未来会不断改进自家平台 , 使其更加匹配自己的芯片 , 从而吸引开发者迁移 。
但也有企业选择不兼容CUDA生态 , 比如同时做AI训练和推理芯片的燧原科技 , 今年全面升级了其“驭算TopsRider”软件平台以及全新的“云燧集群” , 希望能拥有生态主导权 。
总结来看 , 对标英伟达的这些国内芯片企业依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 AI芯片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能力较弱 , 没有产生实际的大规模使用 , 距离超越或取代“中国英伟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中科驭数CEO鄢贵海在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 , 虽然目前中国需求侧虽然还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 增速也名列前茅 , “需求侧”还是很强劲的 , 但在高端芯片方面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还有不小差距 , “供给侧”不够强大 。他指出 , 供给侧的优劣不仅取决于一家企业 , 而是全产业链能力 。短期内要想打造出这样大体量和全面引领性的企业还是不太现实的 。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硬件|Yukai推Amagami Ham Ham机器人:可模拟宠物咬指尖
- 硬件|闪极140W多口充电器发布:首发399元 支持PD3.1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硬件|又一28nm晶圆厂计划浮出水面 但困难重重
- OriginOS|当硬件驱动力逐渐放缓,手机还能更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