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在夜间潜入深水,探索海洋古生物的绚丽( 二 )


然而 , 那些巨型古生物从小就是如此硕大无朋吗?很明显 , 不是 。
和现代生物一样 , 古老的海洋生物也要经历发育的三个主要阶段——幼年、生殖阶段和终末阶段 。 实际上 , 很多古生物的幼体与成年对象具有不同的外貌 , 甚至呈现着不同的行为 , 讲述着远古时期的独特故事 。
有一些浮游幼体将在海水中度过一生 , 而其他浮游生物却会进一步发育 , 定居在沙子中 , 或者不断成长 , 成为在远洋中上层游泳生活的种类 。 这些幼体才是古生物黑水潜水的真正瑰宝 。
我印象最深刻的黑水古生物 , 是一只晚志留纪的大眼翼肢鲎(Pterygotusmacrophthalmus)幼体 。
在我发现它时 , 仅仅只有几厘米的它正在捕食着一只比它还小得多的牙形石幼体——几厘米的身体 , 传达着弱肉强食就是不变的真理 。

古生物|在夜间潜入深水,探索海洋古生物的绚丽
正在捕食牙形石的大眼翼肢鲎(Pterygotus macrophthalmus)幼体 , 摄于晚志留纪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相比于超过2米长的成年翼肢鲎 , 幼体时的翼肢鲎更有其美丽之处 。 半透明的身体反射着天蓝的光 , 橙黄色的内脏透过薄薄的甲壳清晰可见 。
大部分翼肢鲎幼体具有的特征----相对于身体更大的眼睛和附肢 , 在板足鲎幼体上同样表现的很明显 , 当然 , 它们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 。
板足鲎幼体具有比成体更大的单眼 , 在出现复眼之前的生命初期 , 单眼帮助板足鲎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而它们后续长出的复眼 , 也比成体比例更大 , 更靠近两侧 。
另外 , 它们具有相对比例更大的头胸甲 。 甲壳的中心部分突出 , 甲壳后侧的刺可能发育 , 使整个身体接近三叶状 , 与鲎的“三叶幼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 这也同样暗示着螯肢动物和三叶虫的亲缘关系 。
但与它们的现代亲戚——鲎不同的是 , 幼体的板足鲎只有9个腹部体节 , 每次蜕皮增加一节 。 在成长中 , 幼体板足鲎先发育后腹部的6个体节 , 后完善前腹部的体节 , 而鲎是直接出生就具有完善的体节 。
另外 , 它们还与现代海洋中的虾蟹相似:小的钳子(螯肢) , 以及更多分瓣 , 更大的尾扇 , 用来平衡它们矫健的泳姿 。
而它的猎物——牙形石 , 在奥陶纪、志留纪、直到它们灭绝的三叠纪 , 都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们是目前已知最丰富、分布最广的海相动物化石 , 也是全球晚寒武世至三叠纪末(5.2亿-2.05亿年之间)海相生物地层中最具分辨率的生物门类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