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床附近犹如鬼魅般悬浮的犹因他海百合(Uintacrinus) , 将萼部变为浮力囊使自身在水中半漂浮 , 摄于白垩纪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白垩纪海洋中 , 鱼类幼体和头足类的奇妙旅行
在前往白垩纪末的旅行中 , 我有幸抓拍到了一只班纳博格米努斯鱼(Bananogmius)的幼体 。 它们属于塞纳命运鱼目 (Tselfatiformes) , 拉丁名意为“香蕉背鳍” , 即有着背鳍高高耸起 , 形状特异 。
它们是一种大鱼 , 成体体长约1.2~1.8米 , 高约是身长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 , 具有扁平的下颚和盘状的颚骨 , 可能是以软体动物为食 。 它们生存于晚白垩纪的西部内陆海道 , 一直生活到新生代初 。
幼体的班纳博格米努斯鱼完全没有成体那样伟岸 , 但也能让人一眼分辨出它的种类——和现代的狮子鱼一样 , 幼体班纳博格米努斯鱼的鳍着色尚不鲜艳 , 但相对比例要比成体还大得多 。 它被灯光吸引而来 , 挺立着高耸的背鳍和臀鳍 , 向我展示着它的美丽 。
班纳博格米努斯鱼(Bananogmius)的幼体 , 有着巨大的背鳍和臀鳍、摄于晚白垩纪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白垩纪菊石非常常见 , 但是菊石产卵的场景却很稀少——迄今为止 , 并没有发现过太多菊石卵的化石 。 在整个中生代 , 繁盛的菊石们繁殖策略多种多样 , 可能有枪乌贼式产于海藻、海底的种类 , 也可能有和现代大洋鱿鱼一样的浮游卵类型 。 但目前发现的菊石卵化石大多数是扎堆的枪乌贼式 , 这只晚白垩纪的科斯马特菊石(Kossmaticerasdensicostatus)也应该不例外 。
与大众认知相反 , 现在形成的海底森林大型褐藻 , 实际上在地质年代上相当年轻——它们直到晚白垩纪才出现 , 在新生代大量繁盛 。
在这种有点像马尾藻的白垩纪褐藻(Julescraneia)上 , 我看见了一只菊石母亲的身影 , 它正在守护着自己的卵 , 但这些卵可能已经难以孵化——毕竟此时已是白垩纪末 , 刚刚撞击过地球的小行星将会很快引起海水酸化 , 杀死这些需要钙质来发育的小菊石 。
雌性科斯马特菊石(Kossmaticeras densicostatus)在晚白垩纪褐藻Julescraneia上产卵 。 摄于晚白垩纪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当然 , 在现在的海洋中 , 已经孵化出的菊石幼体还能幸存一段时间 。 这只盔菊石的幼体看起来刚孵化不久 , 外壳很薄 , 在灯光下呈现半透明 , 露出内部复杂精细的缝合线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社交|Facebook被指试图在美政客中抹黑前雇员Frances Haugen声誉
- Intel|Intel在Alder Lake平台演示PM1743 PCIe Gen 5 SSD,带宽达14G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