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先天不足的国产 NFT 又一场收割游戏?( 四 )
但就像数字文艺复兴基金会董事总经理曹寅在接受《科创板日报》时所说:“个人对于阿里拍卖的 NFT 数字艺术品市场不看好,因为 NFT 本来就是代表了所有权,发完 NFT 还给一个纸质的证书,这说明阿里自己对 NFT 的理解都不到位 。”
再有则是,国内的 NFT 平台服务与其说是应用于数字艺术品交易,倒不如说是 IP 衍生品销售 。
目前主要的作品,几乎都是各平台与各自占据的影视、音乐或是体育 IP 合作推出批量生产的衍生产品,仅仅是贴上了一个 NFT 的标签 。而用户花钱购买之后仅可收藏展示,既不能自行推出 NFT,甚至也无法转手交易,因为作品所有权还在平台那里 。可以说其存在意义还不如《王者荣耀》中的游戏皮肤,起码还有一些实际的炫耀价值 。至于这些 NFT 内容创作者在其中基本也是消失的状态,因为许知远其实也不是《十三邀》数字艺术收藏品 NFT 的创作者 。
文章图片
《十三邀》数字艺术收藏品
最后当然还是要回归到交易价值层面 。在海外的 NFT 产品,大多基于以太坊等公链而架构底层设施,从而这些 NFT 产品买家在购买之后,能迅速以更高的价格对外进行交易 。能吸引投机客也正是因为其中的确有套利交易的空间 。
但在国内,几乎所有互联网大厂的 NFT 产品,都无法进行二次交易,最多只能好友间赠送 。因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并不是存在于像以太坊这样的区块链公链上,而是各家公司自行推出的私有区块链产品 。
像是腾讯旗下的“幻核 app” 和电子签功能,所使用是“至信链”;阿里的相关产品,则使用“蚂蚁链”,这些都属于联盟私链,而非公链 。因此国内上线的各大 NFT 平台账号不仅需要实名认证,计价和付款方式也都是人民币等法定货币 。既不存在任何匿名性可言,更不用说什么去中心化了 。
更直接的说,阿里、腾讯售卖的 NFT 作品其实与限量实体衍生品类似,依然属于可随时大量复制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其复制成本无限趋近于零,从这个层面来看,完全无法体现 NFT 作品的稀缺性与不可复制性 。且购买者没有所有权,只拥有该数字作品在特定场景的使用权,并不能拥有 NFT 对应的数字作品本身,不可进行版权相关的商业用途,这些要求说是一种全新的“霸王条款”也不为过了 。若是哪天这些平台不了了之,那么相对应的数字产品自然也灰飞烟灭了 。
显而易见,类似与对元宇宙概念的卡位,国内巨头或资本无疑也想从热度尚未完全消散的 NFT 中分一杯羹 。然而就像元宇宙所需要的开放生态却是各位巨头的逆鳞一样,区块链与虚拟货币在国内本身便属于灰色地带,以内循环生态闻名的各家巨头更不会愿意尝试“去中心化”的做法,最终便诞生出了现在这类打着 “NFT” 之名行数字衍生品销售之实的概念炒作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
- 视点·观察|拍照搜题等同作弊 App叫停后如何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