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没耐心、冲动、没条理......我们对这个群体误会太久

ADHD, 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 。由于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不充分,从而难以被非专业人士识别并重视,加上诊断资源和方法存在不足等原因,导致多动症在中国严重被低估 。

视点·观察|没耐心、冲动、没条理......我们对这个群体误会太久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于 Flicker
2017 年,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了一篇综合元分析文章,分析了 67 个多动症相关研究,覆盖大约 27 万名被试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约有2300 万的儿童和青少年罹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然而,在这约 2300 万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去医院就诊的人数仅有 200 万,就诊率不足 10%!
不仅如此,很多人对多动症存在误解,会给患者贴上一些负面标签,比如没耐心、不听话、懒惰、意志薄弱、没条理……
只有正确认识多动症,才能更好地治疗它 。
Part.1
让人误解的名字,正是因为对它不了解
其实,多动不等于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多发于儿童时期,是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
也就是说 ,ADHD 不仅限于“多动”,其核心症状有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三个方面 。并且,研究发现,仅存在注意缺陷而无多动/冲动的儿童比例是最高的,占一半左右 。这些儿童往往容易被认为是“懒惰或缺乏意志力”,而很少家长能意识到这是孩子存在注意缺陷的表现 。
那么,明明 ADHD 不仅仅是多动,为什么还要用“多动症”这种容易让人误解的俗称?
这和科学界对 ADHD 的认识过程有关 。ADH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一名称经历了好几代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努力才最终确定下来,成为学术界通用的术语 。
ADHD 被首次描述并记录在案是在 1798 年,一名苏格兰医生 Sir Alexander Crichton 在他的著作《注意及其疾病》描述了有些儿童在注意功能方面存在异常,无法对一件事情持续保持必要程度的专注 。
Crichton 所描述的症状正是类似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对 ADHD 中注意缺陷的临床诊断标准 。
1844 年,德国儿童医生 Heinrich Hoffmann 撰写了一系列故事书,其中一本名为《烦躁的菲尔》,描绘了一个家庭冲突场景 。儿子菲尔总是烦躁不安,没法安静下来,甚至爬到高处弄翻了餐桌 。父亲不断用言语安抚他:“看看菲尔能不能做个乖孩子,能不能安静地坐下来一次 。”然而菲尔根本不听父亲的任何安抚,依然烦躁不安 。这一系列的故事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翻印了 400 多个版本,畅销于多个国家 。但当时的人们都没意识到这是对儿童 ADHD 多动症状的描述 。
1932 年,研究者 Kramer 和 Pollnow 首次提出了“幼儿过动症”,将其定义为主要症状为运动过度的一系列行为疾病,这也奠定了 ADHD 当前的核心概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