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没耐心、冲动、没条理......我们对这个群体误会太久( 二 )


1968 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2 版终于将 ADHD 相关的行为障碍统一叫做“儿童多动反应” 。至此,以多动症状为核心的“多动症”俗称基本建立 。
但后续对 ADHD 的研究发现,它并不是这么简单,多动只是 ADHD 的症状之一 。
1970 年以后,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持续注意和冲动控制这两方面的缺陷是比多动更为核心的症状 。因此,在 1980 年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3 版将其改名为“注意缺陷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 伴有或不伴有多动症” 。
1987 年,又因为伴有和不伴有多动症的注意缺陷障碍在临床表现上差别很大,于是科学界将它的名称改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将不伴有多动症的注意缺陷障碍划分为“未分化的 ADD” 。
终于,在 1994 年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 版中将其确定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划分为三种亚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这一定义和划分一直沿用到最新的 DSM-5, 并且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 (ICD-10) 中的定义几乎保持一致 。
【视点·观察|没耐心、冲动、没条理......我们对这个群体误会太久】尽管如此,“多动症”这一俗称仍然没有被人们所抛弃,而是成为 ADHD 的代名词流传在大众视野中 。
Part.2
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患上 ADHD?
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患上 ADHD?
研究发现,并没有因素会直接导致 ADHD, 但却有很多危险因素会增加儿童患上 ADHD 的风险:
(1) 家族遗传史或母孕期因素 。ADHD 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 ADHD, 那么其孩子后天患上 ADHD 的风险也会更高 。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经历过孕期或分娩并发症的母亲,也会增加孩子患 AHHD 的风险 。
(2)父母的人格特点 。研究发现,早期父母的消极、挑剔和严厉的管教模式以及婚姻不和谐的家庭,都会增加孩子形成 ADHD 的风险 。可以说父母的管教模式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正面积极的教育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而负面消极的教育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
(3)学龄前孩子的性格特点 。在学龄前 2-5 岁期间,伴有高度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障碍(如经常易怒、发脾气或沮丧等)以及过度活动、性情消极、适应能力差等表现的孩子,到了儿童时期都有较大的可能性患上 ADHD 。
根据《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ADHD 多发于儿童时期,其症状基本上在学前就已经出现,但到了 9 岁左右尤为突出 。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的这些症状随着年龄增长会消失,但其实有 50% 左右的孩子,其 ADHD 症状会伴随到成年期 。
Part.3
被确诊为 ADHD, 怎么办?
对儿童 ADHD 的尽早干预和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孩子的行为表现 。除了医生给出的药物治疗手段以外,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的非药物干预治疗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