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算法的形状|关于食物的记忆自动装置:从美食指南到智能餐厅( 二 )


米其林指南的故事在这里实际上展示了味道的“逻辑” 。 这里的逻辑指的是各种社会势力在相互影响中决定味道的生成 。 米其林指南发展至今 , 也因袭着一些社会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特点 , 比如源自法国菜肴的烹饪和味道传统 , 现代科技带来的标准化 , 自创办之初便存在的中产化特点 , 甚至在世界各地美食市场作为美食产业标榜之一的名号等等 。 就“指南”这一书写形式而言 , 它原本的目的在于提供清晰有效的分类信息 , 以帮助完善用户行为 。 而在欲望经济中 , 指南信息中的语词符号化了 , 它强化着对消费者的言语刺激 , 以激发消费者的欲望和消费行为 。 这种符号变得可操作 , 它直接引发行为 , 而不是意义 。 这种指南中的语词具有代码潜能 。 如果个人消费行为仅限于跟从代码指示的行动 , 人又何尝不是欲望经济中被资本程序算法编码的机器?
自动化中的工具与目的
据报道 , 在后新冠疫情时期 , 这家餐厅出于店内卫生和降低人力成本等考虑 , 在一些门店启用了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一部分人力劳动 , 比如用机器臂自动炒菜 , 用机器人上菜等 。 智能餐厅作为美食经济的一个“创新”标签在最近几年开始火热 。 在餐厅装潢所营造的具机械冷感、未来光感的氛围中 , 提前分拣好的菜式食材摆放在传送带上 , 当开始执行“下单”命令 , 食材便被运输到机器部件构成的后厨 , 在完成烹饪之后 , 继续被送上传送带 , 传递到对应数字编号的桌上 , 厨师在这一回环中操作着按钮 , 他/她调控进度、把握流程 。
如果说流动性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质 , 那么自动化在饮食的现代化进程中只是一个促进流动性的晚近科技手段 。 而引起社会焦虑与担忧的 , 并不是作为一种科技的自动化 , 而是作为工具来为实现某种目的服务的自动化 。

地图|算法的形状|关于食物的记忆自动装置:从美食指南到智能餐厅
文章图片

2020年8月11日 , 荷兰阿默斯福特 , 作为一种防疫手段 , 当地Hakze餐厅使用机器人为顾客提供服务 。
在当今日韩社会 , 不乏见到一些所谓“去社会化”的餐厅 。 在韩国的单身人士餐厅 , 每个单座都被媒介装置所营造的环境所包裹:伴随单人小火锅或烤肉的配套设施中 , 有可以进行按需点播的数字电视 , 提供着丰富的娱乐节目和互动游戏资源 。 在日本的某些拉面馆里 , 对食物所进行的流水化和机械化的配置 , 是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尴尬:连排座位被分隔为挂着帘子的单间;对拉面的各种食材与烹饪过程进行细分 , 供食客在菜单上勾选(例如选择面的软硬度、添加哪些配菜等等);乘装菜单的小盒子、幕帘背后流水线上的服务生、可以随时传唤服务的响铃……这些装置实际上实现着对食物的算法——一种关于分配食物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自动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