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算法的形状|关于食物的记忆自动装置:从美食指南到智能餐厅( 五 )


这里的算法并非是一种修辞 , 它指向一种主体对自身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方法(代码和程序) 。 商品经济将现代科技对味道的生成进行着过度编码 , 例如上文提及的“智能餐厅”、“融合料理”等市场营销口号 , 或者美食指南中分类巨细靡遗的排名(如按“口味”、“菜系”、“环境”、“服务”分类)等 。 这些代码的潜能在于促使消费行为的发生 。 翻开清代学者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 , 不难发现 , 它是一本讲求实用性的菜谱 。 其中的程式化书写语言已然具有了代码的功能 , 即提供给阅读者烹饪行动的指令 。 然而在语段程式中 , 精炼的用词与精妙的造句 , 又将代码内嵌于文学性的展开当中 。 当层出不穷的美食代码不断在美食指南、餐厅广告、菜单的菜式名称中升级包装 , 这些符号形式刺激着读者的想象 。 而读者的想象力 , 也许被仅限于完成挑选消费对象的目的 , 也许发散成对所谓多元生活体验的追求 , 也许在设计当下经验算法中 , 嫁接记忆装置 , 迭代出经验历史地貌的新型测绘方法 。 在咬下一口食物后 , 有些莫名的回味 , 或只是饱腹之余的一个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