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网络黑话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本报采访人员 李梦馨
对网络语言信手拈来的人 , 往往被视为冲在最前线的弄潮儿 , 不乏有人以此为荣 。 但不知何时起 , 网络热词的滥用 , 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反感和厌恶 。
前段时间 , 博主@王左中右发长文炮轰“绝绝子”“yyds”等网络热词对汉字的滥用 , 直言“你们那好好说中文得判几年” , 有人斥责过于“上纲上线” ,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深以为然 。
热了一个夏天的“绝绝子”“yyds” , 究竟触碰到了哪根敏感的弦?
生于圈层文化的网络黑话
如今大行其道的缩写词 , 是媒介技术变革大背景下的阶段性产物 。
在BP机时代 , 由于靠无线电接收信息 , 大部分机型只显示数字 , 并随机附带常用短语代码说明 , 如“000”表示请回电 , “888”表示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 “520”等为人熟知的数字谐音便从中诞生 。
当技术进化到键盘普及之后 , 拼音缩写词便应运而生 , “gg”“mm”等带有年代感的词汇 , 恰是缩写词这种语言游戏的开端 。 而在人手一部手机的今天 , 表情符号也加入了缩略的行列 。
拼音缩写词的“文艺复兴” , 与互联网圈层文化的盛行密不可分 。 如“yyds”一词便出自某游戏主播在直播时对一电竞职业选手的称赞:“乌兹 , 永远的神” , 而后便缩略成拼音首字母组合 , 在网上流传开来 。
据网友的考证 , 缩写一开始是出于规避敏感词的考虑 , 这一造词手段与饭圈文化碰撞后 , 愈发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 挑起一场饭圈战争 , 起因可能就是某个粉丝没有“专注自家” , 对其他艺人“妄加评论” 。
为了避开粉丝中的“巡逻兵” , 不让他们通过明星名字的关键词检索到 , 缩写就产生了 。 最初以姓名缩写较为常见 , 单是“zyl”一词 , 就对应着朱一龙、张云龙、郑云龙等多位艺人 , 至于究竟所指何人 , 解释权只在其本人那里 , 就这样 , 巧借缩写的漏洞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
因此饭圈对缩写的使用 , 一开始就带着自我审查的意味 , 但在小范围流行之后 , 创造、使用和传播这些旁人难以破译的语言符码 , 便演化成同好者的圈地自嗨 。
为了快速融入圈子 , 一些人会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缩写 , 语言某种程度上成为汇聚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手段 。 这些带有网络黑话特质的缩写词 , 宛若加密文字 , 同一圈层的人心知肚明 , 圈子外的人一头雾水 。 熟稔掌握这门“新语言”的人便可以借此隐秘地实现寻觅同类、并排斥异己的目的 。
“出圈”后的反交流特质
但网络黑话毕竟不同于行业黑话 , 没有那样严格的专业壁垒 , 在互联网空间里 , 人人都能进入 , 人人都能离开 。

推荐阅读